“生态种子包”为生态修复提供“小草方案”-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信息发布 > 正文
2025 09/30 22:40:51
来源:新华网

“生态种子包”为生态修复提供“小草方案”

字体:

  补播乡土草种是防沙治沙的起点,也是规模治沙的根基。如何有效利用乡土种源,核心在于科技加持。

  近日,“生态种子包”研制与应用技术评价会在蒙草举行。由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组成的草业专家评审组对蒙草科研团队在乡土草种研究与生态修复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尤其是“生态种子包”相关技术予以肯定。

  专家组在听取项目汇报、审阅技术资料、讨论后认为,“生态种子包”技术成熟、效果明显,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潜力,为我国防沙治沙、草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经验借鉴。

  创新技术集成,破解生态治理难题

  怎样保证“治一片、成一片、兴一片”,避免“年年补,年年种”?

  要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愈力,让生态系统去掉所有人为干预后仍能健康运转。关键在于科学地选种用种。科研团队依托精准至每平方公里甚至每平方米的生态大数据导航,系统分析修复地天然植被群落结构,针对不同立地条件与退化程度,因地制宜地优选配置审定认定草种、优良乡土草种,形成“生态种子包”系列产品,实现从“一刀切”到“一地一策”精准治理的跨越。

  “生态种子包”目前已取得8项相关发明专利,配合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等微生物菌剂、高分子保水微颗粒,能减少化肥用量30%~50%,显著提高植物对磷、氮、钾关键养分吸收效率,提高贫瘠土壤种子成活率15%—20%,节水90%。

  多地示范见效,修复成果显著

  专家组肯定了“生态种子包”的相关技术成果,建议尽快出台相应的配套技术指南,推动“生态种子包”标准化、规范化应用。

  目前,“生态种子包”已形成相关标准3项,完成试验区建设1000亩,示范面积13.64万亩,覆盖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巴彦淖尔等盟市。各示范区修复后,植被恢复趋势明显,草群盖度、产草量、多年生优良牧草占比都明显提高。

  在正蓝旗半流动沙地治理中,应用“生态种子包”治理3年后,示范区植被高度、盖度、密度、产量较治理前显著提高,植被盖度达到45%—55%,牧草产量均达到75公斤以上,裸沙面积减少90%以上。(常青)

【纠错】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