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在党性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在智慧设施农业园区学技术,这样的培训既解渴又实用!”科尔沁区清河镇一名农牧民党员在基层党校培训后深有感触。
今年以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为破解区级党校承载力有限、基层党(工)委培训体系不完善等难题,深入贯彻落实新一轮党员教育培训规划要求,以建设“红色熔炉 铸魂赋能”品牌为引领,在全区21个苏木镇(街道)锚定“六有”标准建强基层党校,以“一校一品”差异化发展激活党员教育活力,全力构建覆盖全域、常态长效、精准高效的基层党员教育新格局,让党的创新理论扎根基层、实用技能服务一线。
筑牢根基,以体系化建设夯实教育阵地
科尔沁区聚焦基层培训“散、弱、浅”问题,从组织、阵地、师资三方面系统发力。一是压实责任链条,构建“书记抓总、班子协同、专人落实”的责任体系。由苏木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兼任党校校长,副书记任副校长,委员任校务委员,组织委员牵头办公室具体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的责任闭环,确保培训有人管、抓得实。二是整合阵地资源,盘活“多元融合”的教学网格。统筹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大讲堂等现有场地资源,标准化建设29处培训教室;串联先进党组织、智慧农业示范园、红色教育基地等特色资源,打造37条现场教学路线,设立108个实践教学点,实现“课堂+现场”“理论+实践”深度融合。三是建强师资队伍,组建“专兼结合、上下联动”的师资库。统筹区委党校17名骨干教师包联下沉指导;深入挖掘先进典型、优秀党组织书记、基层业务骨干等群体,储备187名专职教师,广泛吸纳老党员、企业家、杰出乡贤等67人担任兼职教师;聘请党员干部、专家学者等110人作为客座讲师,分6个专业组进行动态更新管理,构建开放式、共享型师资库,支持基层“按需点单”选聘教师,让师资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温度。
精准施教,以差异化供给提升培训实效
科尔沁区打破“一锅煮”模式,针对不同群体实施“分类滴灌”。一是分类定制内容,结合地区差异、党员层级和行业领域,区分农村、社区、机关、事业、企业、新兴领域党员,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新发展党员、青年党员、流动党员等群体,坚持线上线下双轨并进,确保培训精准入脑入心。二是量化推进落实,以培训年度计划备案管理为抓手,年初规划176期培训班,覆盖1.3万余人次,目前已完成107期、培训10170人次,进度与效果同步保障。三是突出品牌赋能,推动各基层党校立足本土优势,依托特色资源,实施“一校一品”党员教育工程,清河镇突出党性教育、钱家店镇深耕现代农业、莫力庙苏木聚焦民族团结、永清街道发力社区经济、明仁街道探索商圈党建、团结街道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目前,24种精品班次精准对接基层发展需求与党员履职需要。
保障托底,以规范化管理护航长效运转
科尔沁区从制度完善、考核强化、保障升级三方面入手,为基层党校持续“供氧”。一是健全制度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苏木镇(街道)基层党校建设的若干措施》,全面规范校务委员会教学管理、学员管理、档案管理、考核评估、运行保障等各项制度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规范化管理体系,确保基层党校运转有序、管理高效、质量可控。二是强化考核问效,构建“三维度”考核体系:学员实时评教,通过随堂测评反馈课程优劣;实践跟踪问效,定期核查党员学以致用情况,如农村党员带动产业发展、社区党员参与治理成效等;纳入党建考评,将党员教育培训情况作为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巡察和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三是加大保障力度,市区两级累计下拨党费190万元,专项用于基层党校阵地修缮、教学设备更新、课程开发及日常运维,推动基层党校管理规范、运行高效。
从“集中学习”到“精准滴灌”,从“单一课堂”到“多元阵地”,科尔沁区以基层党校为支点,通过体系化建设强基、差异化供给提质、规范化管理增效,让党员教育培训真正成为锻造党员的“红色熔炉”。(杨静 王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