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17万亩寒地水稻丰收-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13 08:53:41
来源:内蒙古日报

呼伦贝尔17万亩寒地水稻丰收

字体:

  稻田染金、沃野如画。金秋十月,呼伦贝尔市17万亩极地寒稻进入丰收季。当地农户抢抓晴好天气开展收割、晾晒作业,确保颗粒归仓。在这片高纬度黑土地上,沉甸甸的稻穗压弯稻秆,收割机穿梭田间,金色稻粒倾泻入仓,一幅色彩斑斓的丰收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呼伦贝尔农垦扎兰屯农牧场有限公司的稻田里,3600多亩极地寒稻率先收割。微风拂过,金灿灿的稻穗翻滚成浪,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稻香。大型水稻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作业,一串串饱满稻穗被卷入机身,一粒粒稻谷尽数“入囊”。待收割机停靠田边运粮车旁,传送筒伸出,金黄稻粒如瀑布般流入车厢,“哗啦啦”的声响奏响丰收乐章。

  “我们第一连队的水稻丰收了,心里别提多高兴!”扎兰屯农牧场公司水稻收割机手隋吉有说,他驾驶收割机一天能挣3000多元,“自从有了水稻基地,农闲时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增收,日子越过越红火。”

  据介绍,扎兰屯农牧场公司今年种植的极地寒稻亩产达500公斤左右,全程采用机械化收割,既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又带动职工群众致富增收。

  “现在正是收割关键期,我们出动20多台机械车辆,每天加班加点作业,确保应收尽收、颗粒归仓。”扎兰屯农牧场公司社会事业部部长、水稻专班主任姜永学介绍,今年公司引进中农粳179和鸿源19两个新品种,不仅亩产稳定在500公斤左右,还完成了绿色有机认证,从育苗插秧到秋收的全流程,带动周边60余户职工增收。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引进的两个水稻品种生长期短、产量高,成功打破当地因积温限制导致的种植品种单一问题。通过“旱改水”种植结构调整,不仅解决了耕地旱涝灾害难题,突破“靠天吃饭”瓶颈,还进一步提升了耕地质量与土地利用率。姜永学表示,未来将持续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按绿色标准组织生产,通过引入良种、创新技术提升单产与品质,全力打造极地寒稻品牌,既要让群众吃上健康大米,也要带动更多职工农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地方农业高质量发展。

  呼伦贝尔市因高纬度、黑土地的独特优势,孕育的水稻稻粒饱满、米味香醇,是国家高寒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曾为“呼伦贝尔冰香稻”题词:“种在冰泥中,收在秋霜后”。

  今年呼伦贝尔市寒地水稻种植面积达17万亩,各水稻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中购种、统一育苗、规范播种、联合收割及统筹销售,已形成全过程机械化、精细化、一体化种植格局,耕种效率、经济效益与土地利用率显著提升。(记者 李玉琢 通讯员 张东阳 靳黛)

【纠错】 【责任编辑: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