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曾是包头市石拐区的脊梁,内蒙古规模化开采煤炭的历史由此发端,作为“一五”时期包钢配套建设的重要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石拐区为国家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因矿设区、因煤而兴的石拐区,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五大国营煤矿矿井相继关停报废,神包矿业公司战略转移,陷入了“矿竭城衰”的发展困境。但是,石拐人未低头,他们逐“绿”攀“新”,探索出一条从“黑色记忆”迈向“绿色未来”转型之路。
在矿坑之上重新描绘“绿水青山”,生态修复,是石拐区转型发展的第一课。
近年来,石拐区累计投入近12亿元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多项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升,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的21.5%增长到现在的35.5%,稳居包头市第一,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创建绿色化示范城市”等称号。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让废弃工矿地“变废为宝”。累计完成已有沉陷区和重点采煤沉陷区治理47978亩。投资44.1亿元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项目,搬迁安置居民4.2万人;投资10.76亿元,建设普惠安置区、棚户区二期、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人均居住面积从2010年的25平方米提高到如今的40平方米,高标准完成“户均一套楼房”目标。
城兴乡美同频共振。
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底气,来自于“硬核经济”的加速奔跑。
10月金秋,走进位于石拐区的包头市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扑面而来的是一派繁忙景象。轰鸣声中,机械臂精准挥舞,工人们在智能终端前操作熟练,一台台大兆瓦级风机主机正源源不断地下线。这里拥有7条生产线支撑生产,4小时可完成一台主机,24小时下线一支百米级叶片。百米长的叶片如巨鸟展翼,整齐排布、蓄势待发,从这里奔赴祖国四方,源源不断输送绿色动能。
近年来,石拐区风电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向强的跨越。以明阳包头基地为龙头,已引进山西天宝、中车戚墅堰所、中科传感、永益众兴、雷奥飞、国亚电力等30余家配套企业,14项风电装备制造成果填补了自治区产业链多项关键环节空白,本地化配套率超过85%以上,形成6个核心部件和20个关键部件的生产能力。自投产以来,园区已生产3000多(台)套风电设备,应用于内蒙古、河北、陕西、宁夏等地100多个项目,累计发电约550亿度绿电,其中三分之一通过电网输送至京津冀鲁苏等地区。2025年上半年,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78亿元,占全市71.3%、自治区37.5%。
这幅经济“增长曲线”并非一枝独秀,而是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合奏。“挑大梁”工程捷报频传,投资64亿元的内蒙古能源集团包头地区2×66万千瓦煤电项目2024年5月落地、6月核准、9月基建开工、11月主体全面开工,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百亿度,预计年产值达22亿元。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内蒙古亚新隆顺特钢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实施13个技改项目,效率、品控“双提升”,投资60亿元的三期项目稳步推进,实现产品升级、附加值提升、产业链延伸。特种合金产业焕发新机,拓鸿项目建成投产,和顺、英可瑞等项目先后落地,采用国内领先的直流炉技术,推动传统硅铁向高纯硼合金等高端产品跃升。引进低空经济企业8家,通航机场联合内蒙古科技大学共建自治区首家通航技术现代产业学院及低空经济研究院,瞄准未来“空中出行”“航空服务”新赛道,数字经济方面聚集起一批检验检测、软件信息服务类企业,为转型发展注入动能。
绿色成为发展基础“底色”。
文化与旅游的交织,让石拐转型的脉络更加清晰。日前,五当召镇青山村煤炭科普体验馆、村史馆获市级授牌,昔日矿山遗迹成为工业记忆课堂,矿灯闪烁、矿车轰鸣的场景被再度呈现,成为一代人了解奋斗史的窗口。据了解,石拐区深度盘活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不断更新旅游发展理念,扩大旅游产品供给,通过突破“景点孤岛”局限,逐渐形成“三核引领、7地8线”全域旅游格局,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让游客从“直奔目的地”转向“沉浸过程”。以“旅游+”为催化剂,激发产业乘数效应,在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吸引游客2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400万元,同比增长9%。
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石拐区的发展规划中从未缺席。
重点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产业。
石拐区实施教育振兴三年行动,建成自治区首批国家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苏蒙实验学校高中部获批,包十五中校园标准化建设顺利完成,建成内蒙古铁路技术创新产业园,实现开放大学独立运行办学,本科上线率逐年连攀新高。
包头市首个“中医+智能”康复科在石拐区人民医院建成运营,传统医术与现代科技相得益彰。持续加大投入,改善医疗卫生基层基础和硬件设施,通过技术培训、资源帮扶等方式,布局优质医疗资源,让群众可以就近看、看得好,年就诊人数突破1.6万人次,健康“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石拐区以“真金白银”的政策、创新灵活的机制,为群众架起稳岗就业“连心桥”。“直播带岗”“零工小市场”等新模式,让就业服务更“接地气”,线上招聘与线下对接齐发力,青年创业培训、技能提升班持续开办,让更多群众在学习中找到新出路。
石拐区强化风险防控,系统推进重点领域隐患治理,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成效显著,重大事故隐患实现动态清零。防灾减灾工作全面提级,区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四大安全”责任链条日趋完善,12345热线问题“诉接速办”。
从校园到医院,从乡村到社区,从就业到安全,一件件民生实事、一组组温暖数字,正构成石拐转型发展最动人的注脚。(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