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冷凉蔬菜结果实 点燃乡村振兴“热引擎”-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29 07:34:34
来源:新华网

万亩冷凉蔬菜结果实 点燃乡村振兴“热引擎”

字体:

  金秋时节,走进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冷凉蔬菜种植基地,连片菜地绿意盎然,村民穿梭其间采收蔬菜,不远处的恒温库前,运输车辆有序排队,新鲜蔬菜正打包发往南方城市。

  这一丰收场景得益于近年来兴和县立足资源禀赋,以冷凉蔬菜产业为抓手,通过规模化种植、专业化存储、常态化带农,让昔日“零散地块”变身如今“增收宝地”。

  规模化与科技赋能,告别“靠天吃饭”

  “我们村过去种地‘小散弱’,效益低。现在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千亩连片种植,配套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告别了‘靠天吃饭’。你看这蔬菜长势,就是我们产业致富的最大底气!”兴和县南水泉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生说。

  此前,兴和县部分乡村农业生产长期受困于零散种植模式,农户种植全凭自然条件,“靠天吃饭”导致收益不稳定,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难题。为破解这一发展困境,兴和县立足本地实际,挖掘部分区域高海拔、夏季凉爽的独特气候优势,将冷凉蔬菜产业作为农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工作。通过政策引导与统筹协调,当地将农户手中零散的地块整合连片,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冷凉蔬菜产业奠定了基础。

  据统计,兴和县冷凉蔬菜种植面积已达8.9万亩,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昔日零散的农田变成了连片的“增收田”。

  科技元素的注入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活力,当地为冷凉蔬菜种植基地配套建设了水肥一体化设备,通过智能化管理实现对作物的精准施肥、灌溉,有效节约了水资源,降低了种植成本,大幅提升了蔬菜的品质、产量。

  恒温库织密冷链网 打通产销“任督二脉”

  “菜刚丰收就怕没地方存、卖不上价,之前年年担心这事儿。”在兴和县,种植冷凉蔬菜的农户曾普遍有这样的顾虑。由于冷凉蔬菜保鲜期短,一旦存储不当,辛苦一季种出的蔬菜很可能烂在手里。如今,随着兴和县“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推进,这一困扰农户多年的难题得到破解。

  如今,冷链仓储设施已成为兴和县乡村田野间的“新标配”,县级层面建成大型冷链仓储基地,乡镇配套布局冷链点,从蔬菜收储、保鲜到运输、销售的全产业链条一应俱全。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13座恒温库,这些设施如同给冷凉蔬菜产业装上“定心丸”,解决了周边农户蔬菜存储的后顾之忧,让兴和县逐渐成为周边小有名气的冷链物流纽。

  依托完善的冷链体系,兴和县冷凉蔬菜的流通路径愈发多元。田间刚采收的新鲜蔬菜,送入恒温库“歇口气”完成保鲜后,一部分经精心打包,直供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一部分经过深加工,直接端上消费者餐桌;还有品质出众的蔬菜,借助保鲜技术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市场。

  全链条运作不仅实现了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高效衔接,也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户收入稳步增长,为村集体经济带来稳定收益。

  强化联农带农,鼓足农民“钱袋子”

  “我年纪大了,现在在县里蔬菜基地干活,离家近、活儿不累,采一斤菜能挣10块钱,日子宽裕了,心里也踏实。”兴和县团结乡黄土村村民李娟说。

  兴和县将“联农带农”机制深度融入冷凉蔬菜产业链,让村民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蔬菜基地优先吸纳本村、周边群众参与田间管理、蔬菜采收等工作,实行“按件计酬”激励模式,采收蔬菜每斤支付10元,多劳多得,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在此务工的村民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赚取可观的工资性收入。据统计,务工群众人均年收入2.5万元。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植,从“提篮小卖”到畅销全国,从零散收入到稳定增收,兴和县以千亩“冷凉菜”为笔,绘就一幅产业兴旺、集体强大、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热”力画卷。(张瑞秀 王雅娟)

【纠错】 【责任编辑:杨腾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