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内蒙古中部,一段仅1.7公里的“断头路”,曾如一道无形的壁垒,横亘在省道104线包头市达茂旗希拉穆仁镇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上秃亥乡的交界处。它虽短,却牵扯着复杂的行政边界与历史遗留问题;它虽小,却阻碍着区域经济的血脉,关联着北疆边境的繁荣与安宁。如今,在三级人大常委会的高度关注、人大代表的持续推动、两地各级部门的协同攻坚下,这条困扰人们多年的“断头路”终于打通。
10月25日,记者从省道311线公路建管办获悉,目前神鹰宏浩至希拉穆仁段公路延伸线主体工程已顺利完工通车,标志着这条困扰群众出行的“旧路”换了“新颜”,正式升级为一级公路。其意义,远不止于道路本身的贯通。
据了解,这段1.7公里的梗阻,成因复杂——行政区划的犬牙交错、项目报批的历史疏漏、土地手续的审批壁垒,种种因素交织,使其成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自2021年路面开挖后便长期停滞,坑洼泥泞,事故频发,从群众出行的“伤心路”演变为旅游发展的“拦路虎”。其带来的影响令人忧虑: 作为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前往最近草原——希拉穆仁草原的必经主干道,旅游大巴望而却步,旺季堵车成为常态,游客体验大打折扣,严重损害了当地乃至内蒙古的旅游形象。
这段路的梗阻,制约的远不止是旅游业。它影响着呼包鄂中心城市通往满都拉口岸这一关键通道的顺畅,对发展口岸经济形成掣肘;它关乎北疆安全屏障的巩固,因为顺畅的交通网络是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命线;它也阻碍了达茂旗作为边境旗县落实“兴边富民”战略的步伐,迟滞了离首府最近草原的文旅产业升级。这1.7公里,实则是区域协调发展与重大战略落地的一个关键节点。
问题的转机,始于民意的不懈涌动与人大常委会机关的有效作为。2025年6月,自治区人大代表、达茂旗巴音敖包苏木牧民布仁巴雅尔的一份沉甸甸的建议,直指“断头路”痛点。这份建议迅速得到了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自治区各级相关部门也纷纷行动起来,开展调研并集思广益,提出了单独立项、分级审批的具体路径。人大代表的民生建议与人大常委会的“硬监督”相结合,迅速转化为破局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一场由人大引领、多部门联动的攻坚战役就此打响。
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彰显速度与温度的攻坚战。从2025年6月明确路径,到7月达茂旗成立工作专班,再到8月完成土地预审与立项,9月4日获得政府用地批复,9月10日施工单位进场,10月8日主体工程完工……一系列紧凑的时间节点,见证了“断头路”打通工作的“加速度”。这种效率,源于对群众急难愁盼的深刻体认,源于各级部门在人大监督推动下的协同发力与担当作为。
10月12日,达茂旗希拉穆仁镇牧民魏利军代表全镇牧民将题有“攻坚克难筑民心路,担当作为解百姓忧”的锦旗,赠送给建设单位,感谢他们为道路建设付出的辛苦和努力。这面锦旗,是民心最直白的表达。“这条路通了,对希拉穆仁的牧民来说意义很大,也为更好发展草原旅游带来更多便利。”魏利军激动地说。曾经的抱怨,化作了今日的赞誉与期盼。
这条1.7公里道路的贯通,其价值远超工程本身。它是一条民生路,解决了沿线牧民和万千游客的出行难题;它是一条发展路,为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复苏、达茂旗兴边富民注入新活力。“这条路通行不畅已经成了制约当地发展的堵点之一,通过实地调研,我提交了人大代表建议,并一直跟踪办理进度,现在看到路通了,方便了牧民出行,心里满是期待。”布仁巴雅尔说。人大代表的欣慰之处,正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随着神鹰宏浩至希拉穆仁段公路延伸线的打通,不仅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更为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成为名副其实的“民生路、发展路”。(记者 蔡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