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瓜果飘香。

收割机作业。

观察草莓苗长势。

令人垂涎欲滴的樱桃。
九原区千亩大豆示范田亩产376公斤,刷新自治区大豆单产纪录;
固阳县油菜示范区亩产211.85公斤,创包头市旱地油菜历史新高;
我国自研钢葱新品种AS02平均亩产8302.19公斤,超越进口品种;
……
大地以一组组亮眼数据,奏响丰收的乐章
金秋的包头,田野间铺开一幅色彩丰饶的画卷。
达茂旗红井滩村的马铃薯示范田里,垄道笔直,新翻起的马铃薯个个饱满;九原区打不素村昔日的盐碱滩上,如今火红的辣椒簇簇悬挂,映衬着农户忙碌而喜悦的身影;固阳县金山镇的种植基地,根系粗壮的黄芪刷新着当地的产量纪录……
“今年收成太好了,超过我们的预期。”
“从种到收,农科院的技术人员全程指导,我们心里特别有底。”
在这一派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中,记者采访时听到最多的,就是农户们朴实而由衷的这两句话。可见这丰收的背后,不仅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涌动着一股强大的科技力量在驱动。
作为包头市唯一一家农牧业科技综合研究推广单位,包头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市农科院”)主要承担全市农牧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农牧民教育培训等职责。一直以来,市农科院坚持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围绕服务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力打好科技组合拳,赋能农牧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农牧业科技高质量发展。从攻坚“高产攻关”的生产一线,到急速“成果转化”的创新动能,再到“智慧服务”的体系构建,市农科院近年来不仅成果频出,更通过系统性改革打通了实验室到田间的通路,让科技成果如种子般在这片沃土上加速萌发、茁壮成长。
高产增效:科技攻坚,夯实塞北粮仓
九原区千亩大豆示范田亩产376公斤,刷新自治区大豆单产纪录;
固阳县油菜示范区亩产211.85公斤,创包头市旱地油菜历史新高;
我国自研钢葱新品种AS02平均亩产8302.19公斤,超越进口品种;
……
大地以一组组亮眼数据,奏响丰收的乐章。
在九原区哈业胡同镇的千亩大豆田里,金黄的豆荚颗粒归仓,依据专家组指导建议,今年合作社采用了品种优选、合理密植、平衡施肥、化学调控等措施。吴四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兴旺欣喜地说:“今年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产量要翻一番,收入肯定也得翻一番!”这份丰收的喜悦同样洋溢在固阳县的藜麦高产示范区,新引进的“蒙藜3号”搭配应用宽膜沟播栽培技术及保水剂等新产品,亩均产量达256.52公斤,为旱作区杂粮生产探索出新路径。
科技的力量更让曾经的“不毛之地”焕发新生。九原区打不素村的盐碱地上,火红的辣椒挂满枝头。通过引进筛选耐盐碱品种并配套全程机械化技术,这片昔日的盐碱滩已成为农户的“聚宝盆”。前来调研的邹学校院士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包头在盐碱地开发利用上找到了一个好方向。”
走进达茂旗红井滩村的马铃薯示范区,连片的田垄向着天际延伸,凭借科学种植,节水减肥与增产增收在这里同时实现。通过“无底肥”试验、微生物菌剂应用等绿色技术,采用“测土配方+遥感滴控”一体化模式,示范区在减少化肥投入的同时保证了产量品质。有了专业的技术支撑,蒙盛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永旺深切体会到科学种植带来的综合效益。“不仅是增产,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土地,实现了真正的节水减肥,种田变得更专业。”
创新动能:成果奔涌,转化驶入快车道
这些写在测产报告里的增产实例和数据,其背后正是农户口中“心里有底”的踏实,同样也印证着市农科院的雄厚实力。
翻开市农科院的成果清单,一组组数据尤为亮眼:先后取得原创科研成果300多项,出版学术著作40多部,选育出的50多个番茄、茄子、辣椒、菜豆、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取得各级各类登记、审定、鉴定证书和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等,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项目100多项,组织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20多项。
近年来新培育农作物新品种13个,涵盖玉米、蔬菜、草莓等多个品类。其中,自主选育的“土默特稗”填补了全市牧草品种的空白;花卉“包美1号”通过了荷兰的权威认证,获得了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核心技术领域,自主研发的“辣椒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因其显著的适用性和增效潜力,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
研发的终点在于应用。近年来,市农科院在蒙科聚创新驱动平台发布成果19个,成果转化多点开花,“明星品种”表现抢眼。2023年,玉米新品种“包玉504”成功完成转让,成为我市第一例成功实现转化的农业类科技成果。进入2024年,市农科院的成果转化工作迎来“高光时刻”:草莓新品种“宝珠”以其优异的品质,同时获得三家企业的青睐,签署了授权转让合同。该新品种不仅亮相全国草莓创新发展大会,更是凭借其耐储运、果形好、口感佳的特点,远销至新加坡、迪拜等海外市场,实现了从“本地繁星”到“国际亮相”的跨越。此外,“BY001”等3个番茄品种授权上海美番乐公司,进入上海番茄加工高端市场,草莓“草原红”“蒙特丽”等新品种也相继进入转化通道,稗草、辣椒、茄子、菜豆等农作物新品种正逐步进入转化阶段,这标志着市农科院成果转化驶入了规范化、常态化的“快车道”。
在强化自主创新的同时,市农科院积极“借脑引智”。通过推动建立敕勒川区域农业绿色发展创新中心院士工作站,引入了中国农业大学王琦教授团队等高端科研力量。这种“院士团队+本地院所+推广中心”的创新联合体模式,聚焦于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在大葱、辣椒等作物的品种引进与筛选、盐碱地治理等课题上开展了深度合作,为本土科研注入了前沿视野与尖端技术。
体系赋能:沃土培根,畅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市农科院又是怎样让高产背后的新品种、新技术跨越从实验室到田头的距离,真正让农户受惠呢?
一场深度融合的机构改革,打破了科研与推广间的壁垒。为解决农业科研与推广“两张皮”的问题,2021年,包头市将原农科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子站等6家事业单位整合,组建了新的“包头市农牧科学研究院”。这一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科研归科研、推广归推广”的局面。在新的体系下,市农科院整合了人才、项目、资金、基地、设备等核心资源,将分散的“技术单点”织成“能力网络”。在新品种选育阶段,构建“研发-试验-反馈-优化”闭环,在成果转化方面,科研与推广“协频共振”,实现了院所、企业、农户的多方共赢。
一套精准有力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随着《关于进一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若干措施》等政策的落地,不仅明确了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中的收益分配比例,还构建了以价值化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与创业动力。与此同时,市政府在人才引进、岗位设置等方面同样给予了政策支持,使市农科院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政策,让一支既懂科研又熟推广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茁壮成长,有力地保障了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张立体覆盖的服务网络,让农技服务精准直达生产一线。在线下,市农科院通过深化“科研院所+推广单位+合作社+种植大户”协同模式,让技术长在泥土里。组织农技骨干深入田间开展精准指导,让关键技术成为农户口袋里的“种植宝典”,确保“藏粮于技”精准落地。同时,通过建立31个千亩方、21个百亩田核心示范区,让高产技术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在线上,让农户交口称赞的“农技云课堂”则依照农牧民生产需要和农时节点,持续更新农技科普小视频,构建起一座永不打烊的“农技学校”。
以改革打通梗阻,借人才力量支撑,全方位服务激活全盘,让每一项农业新技术都精准滴灌至丰收的田野,这便是市农科院给出的答案。(邓雅鑫 图/ 许家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