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锦旗:沙漠披绿又生金-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07 11:08:05
来源:内蒙古日报

杭锦旗:沙漠披绿又生金

字体:

  10月17日,位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伊和乌素苏木乌日更嘎查的风光一体化异地治理项目区,几百台风力发电机笔直地矗立在广阔的草地上,巨大的叶片整齐地转动着,将风能源源不断转化成绿色电能,风机下茂密的柠条苗随风摇曳。这是乌日更嘎查光伏一体化异地生态治理项目,该嘎查21万亩草场全部纳入了治理范围,借助“风光”产业让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百万元。

  “我们嘎查今年村集体收入超过了163万元,成为伊和乌素苏木第二个突破百万元的嘎查村,这要感谢苏木政府和驻村工作队为我们引入的这个项目,仅光伏一体化异地治理项目就让嘎查收入达到144万元。沙地上插沙障固沙,草场上种植柠条,草场越来越绿,农牧民越来越富。”乌日更嘎查党支部书记哈达激动地说。

  乌日更嘎查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是与村民的利益紧紧联结在一起的。有了集体经济收入,该嘎查从教育、医疗、养老、社会救助、重大灾害、特殊群体、先进典型等十几个方面开展帮扶、奖励。嘎查75周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可领取1000元补贴,困难学生、特殊群体、孤寡老人、征兵入伍家庭等每人每年可领2000元补助,还有医疗救助资金、代缴医疗保险金、重大灾害救助金、教育奖励金等方面每年预算20万元,切实让村集体经济成为村民的民生保障。同时,通过“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巩固了现有产业成效,探索新的发展项目,多渠道拓宽了农牧民增收路径,让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于2023年结对帮扶乌日更嘎查,两年来,我们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等方面给予了帮扶和引导,先后争取到40000亩草牧场改良项目和30000亩围封禁牧项目等,累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农牧民增收60万元。此外,为加强对脱贫不享受政策户、监测户的政策帮扶力度,连续两年争取产业到户帮扶、公益性岗位、危房改造与修缮、无息贷款等政策帮扶,真正做到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驻乌日更嘎查第一书记田林说。

  来到乌日更嘎查党支部书记哈达的耕地里,260亩地全部种植了梭梭树,树的根部嫁接的肉苁蓉长势喜人,十几个工人正忙碌着采挖肉苁蓉。

  “发展肉苁蓉产业是我们嘎查近几年探索的新项目,260亩耕地一年可以采挖两茬,约8000公斤,收入6万多元。嘎查引进了‘种植—加工—生产—销售’全产业链的肉苁蓉生产企业,免费给村民提供梭梭树苗和肉苁蓉嫁接技术,肉苁蓉长出来后还高价回收。我的梭梭树就是企业帮助种、帮助收的,最重要的是梭梭树能防风固沙,把我们这片曾经的沙地变成了‘绿洲’。”

  乌日更嘎查目前共种植梭梭树6000余亩,面积还在稳步增加。肉苁蓉被称为“沙漠人参”,一公斤在80至100元左右,被国家卫健委列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该嘎查种植、加工的肉苁蓉产品多达十几种,主要销售到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产品供不应求。在2024年8月16日CCTV-2《经济半小时》节目专门报道了伊和乌素苏木的肉苁蓉。

  “2025年我们积极申报了‘杭锦旗肉苁蓉、锁阳种植基地建设项目’,通过‘种质资源+生物科技+健康产业市场+荒漠化治理’模式,扩大梭梭树种植面积,巩固肉苁蓉产业,同时加强甘草、锁阳等中草药产业发展,形成产业振兴和荒漠治理的双赢。”伊和乌素苏木党委书记魏爱民说,下一步,伊和乌素苏木将深入推进草牧场改良和荒漠化治理,巩固风光一体化异地治理成效,积极探索甘草、肉苁蓉、锁阳等中草药产业发展,撬动社会资源参与生态治理,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赢”。(记者 郝雪莲 实习生 杨向荣)

【纠错】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