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风与骄阳,曾经是这片苍茫土地的自然注脚,如今,却成了它焕新的脉动。包头正以重大项目为锚,以创新服务为帆,奋力书写从“十四五”到“十五五”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答卷,让绿色发展的星星之火在北疆大地燎原成势,携手共筑新时代能源产业的新高地
曾经,钢铁洪流定义了这座城市的工业脉搏;如今,白色风机与蓝色光伏板正为它注入新的绿色动能。“十四五”期间,包头这座“草原钢城”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正以“风光氢储”为墨,在能源革命的画卷上,持续书写着“世界绿色硅都”名片的崭新篇章,为“十五五”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风光铸基:绿电优势造就产业底气
“十四五”以来,包头市风光资源开发取得显著成效。风起阴山,绿电奔腾。一座座百米高的白色风机在苍穹下悠然旋转,一片片晶蓝光伏板于广袤草原上熠熠生辉——动与静之间,一幅能源革命的宏大画卷,正在包头这片热土上磅礴展开。
这里的年有效风光可利用小时数超过3000小时,是名副其实的绿色能源宝库。“十四五”末,一组数据标志着能源结构的根本性转变:全市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已达1130.66万千瓦,历史性地突破了总装机容量的50.53%。这一绿色优势直接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包头一般工业电价保持每度0.42元的较低水平,入园企业绿电使用率已接近70%,为高载能产业提供了显著成本优势。
“我们生产的颗粒硅产品碳足迹仅为14.44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全球最低,这背后离不开包头的绿色能源支撑。”内蒙古鑫元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咸江表示。系统性的绿色动力,使“包头制造”在国际市场具备领先竞争力。
晶硅引领:“世界绿色硅都”的集群韧性
“十四五”期间,包头晶硅光伏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与风电产业交相辉映的,是包头另一张熠熠生辉的产业名片——快速崛起、韧性十足的晶硅光伏产业集群。
即便面临全球光伏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包头晶硅光伏产业仍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通威、大全、协鑫等13家全球龙头企业的集聚,有效带动了本地配套体系的不断完善——从坩埚、边框到逆变器等项目密集落地,目前本地化配套率已超过65%。
这一产业优势在昆都仑经济技术开发区得到充分体现。在这里,总投资6亿元的硅业稀土供应链产业园建设正酣,项目致力于打造硅、稀土等金属材料的数智化交易与仓储中心,将彻底填补包头公共室内仓储领域的空白。“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吸引超百家企业入驻,实现年交易硅产品10万吨、稀土产品5万吨,显著提升本地供应链的协同效率和竞争力。”包头广晟赛达智慧仓储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田宏来表示。这一供应链枢纽的打造,不仅构建起全新的要素流通体系,还通过数智赋能和产业融合,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的根基。
氢动未来:新赛道上的“制储输用”闭环
“十四五”期间,包头在氢能新赛道上取得重大突破,包头能源领域氢能区域试点成功入围9个试点区域之一,下转02
上接01 达茂旗至包头市区氢气长输管道项目也同时入选41个试点项目,标志着其氢能发展正式纳入国家战略。这一重要突破为包头构建现代氢能产业体系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白云鄂博矿区巴润工业园区,国内领先的大规模、长距离输氢管道工程正在加紧建设。现场机械轰鸣,吊臂高擎,工人们全力以赴抢抓工期。内蒙古华电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新宇介绍:“项目总投资11.26亿元,管道全长195公里,设计年输氢量近期10万吨,远期24万吨。作为全国首条大规模大口径长距离输氢管道,能将输氢成本从当前车辆运输的13元/公斤降至3元/公斤以下,极大提升绿氢的市场竞争力。”
这一重大项目的推进,得益于包头在氢能产业方面打下的坚实基础。目前,全市已集聚近20家产业链头部企业,形成从制氢、储运、加注到多元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包头新能源制氢已实现18元/公斤的低成本水平,待输氢管道投运后,消费侧用氢成本有望降至全国平均水平的半数以下。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睿表示:“‘双试点’标志着我市氢能发展正式纳入国家战略,不仅能快速集聚优质资源,更意味着将在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两重’‘两新’等项目上获得国家层面的优先支持。展望‘十五五’,包头将围绕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系统推进,通过完善规划与落实试点任务,加速打造‘全域绿氢场景示范之城’和‘氢能装备制造之城’,为老工业基地的绿色转型注入全新动能。”
储能聚势:强劲动能冲刺“中国储能之都”
重大项目建设正有力推动包头储能产业迈向新阶段。随着海博思创储能产业园等项目的加快推进,本地储能产业链日趋完整,为打造“中国储能之都”构筑起坚实支撑。“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我们的储能产品在安全性与运行效率方面实现了重要突破。”海博思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司峥表示,“项目预计明年一季度投产,届时将为区域能源结构优化注入新的动能。”
这一重大项目的推进,标志着包头储能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截至目前,全市已集聚24家储能装备制造企业,构建了从关键材料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具体而言,已形成17万吨负极材料、5181吨镍钴盐、300吨碳纳米管、2.5万吨铜箔的上游材料产能;在中游制造环节,形成了2GWh Pack(电池包)、3GW变流器、9.5GWh储能系统的强大制造能力。
在产业链下游,应用市场也取得显著进展。已有3个新型储能电站项目投产,总装机规模达30万千瓦/120万千瓦时,使包头成为自治区内储能产品种类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这些成果的取得,为“十四五”储能产业发展画上了圆满句号,也为“十五五”打造“中国储能之都”奠定了坚实基础。
劲风与骄阳,曾经是这片苍茫土地的自然注脚,如今,却成了它焕新的脉动。包头正以重大项目为锚,以创新服务为帆,奋力书写从“十四五”到“十五五”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答卷,让绿色发展的星星之火在北疆大地燎原成势,携手共筑新时代能源产业的新高地。(记者 梁彦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