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豆提供情绪价值——内蒙古“捡秋热”背后的文旅新逻辑-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07 11:15:0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土豆提供情绪价值——内蒙古“捡秋热”背后的文旅新逻辑

字体: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多伦县志愿者为捡土豆的游客提供热水等便民服务。受访者供图

  “太开心了,这里的土豆根本捡不完!”来自北京的游客王雪高高举起刚挖出的土豆,一脸满足。不久前的假期,她和朋友自驾途经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时,被路边的热闹景象吸引,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捡土豆大军”。

  深秋的内蒙古,一垄垄土豆田冒出了许多“土豆猎人”。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在广袤的田野中体验秋收的快乐。正是这群游客的到来,让传统的土豆采收季,变成了充满欢声笑语的旅游体验。

  “在都市生活久了,人们开始渴望脚踩泥土的踏实感。”赤峰学院法学与商务学院副院长周永振分析,“‘捡土豆’现象折射出现代游客深层的情感需求——它让旅游从‘观看’走向‘触摸’,从‘他者’的风景变成了‘我的’体验。”

  寻找松弛感:游客的田野治愈

  像王雪这样被“捡土豆”吸引而来的城市游客并非个例。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等地,秋收季时,临近国道的土豆田边停满了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私家车。

  “免费的,随便捡!”当地农户的“豪气”邀约,让久居城市的游客体验到秋收的喜悦。王雪说,这是她们此次自驾游印象最深刻的一站。“拍再多美照发朋友圈,不如在这里挖一袋土豆来得有成就感。这种脚踩土地、亲手从泥土里收获果实的体验,有种接地气的松弛感。”

  “捡土豆”的快乐也从田间蔓延至网络,众多网友自发记录并分享着捡拾与烹制土豆的乐趣,大量网友在评论区“花式”表达羡慕与参与意愿。

  据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数据,内蒙古马铃薯种植面积约400万亩,年产量约600万吨,均居全国第四,全产业链产值约125亿元。每年9月末至10月中旬是马铃薯收获的高峰期。

  据了解,游客捡拾的土豆,部分是机械秋收后遗留在地里的小土豆。土豆被翻出后,农户按大小分级装袋。有些土豆因尺寸未达收购标准,无法进入市场,往年多数翻入地里作肥料或喂牲口,经济价值有限。

  如今,这些被剩在地里的小土豆却成了游客眼中的“宝贝”。

  看着游客涌进自家地里捡土豆,太仆寺旗红旗镇三胜村村民郝鹏云十分热情:“想捡多少都可以,没带工具的我们这儿有。”他不仅提供铁锹、袋子等工具让游客捡得尽兴,还送上矿泉水、水果等食物补给。郝鹏云说:“我们很乐意让游客来捡,这是对我们土豆最好的宣传。”

  1988年出生的郝鹏云是一名返乡创业者,他承包了1500亩土地种植土豆。往年土豆的销路总让他发愁,“土豆从地里翻出来就得赶紧卖,不然怕上冻”。他告诉记者,以往卖土豆全靠商贩收购,去年他尝试在网上销售,但销量一般。

  捡土豆的热潮实实在在地转化为销量。郝鹏云惊喜地发现,“今年好多人主动在网上联系我们买土豆”。截至10月30日,他已在网上销出1000多吨土豆,比去年多了一倍。“现在全国人都知道了我们内蒙古的土豆,有了知名度,自然不愁销路。”

  精心规划:从自发参与到有序体验

  面对突如其来的旅游热潮,当地文旅部门快速响应,策划推出多条挖土豆路线,并将“捡秋名单”扩大至白菜、贝贝南瓜、娃娃菜等农作物。锡林郭勒盟推出4条挖土豆线路,并在多处农田组织挖土豆、烤土豆等体验。

  太仆寺旗距北京车程仅三四个小时,成为“土豆猎人”青睐的打卡地。“土豆接力赛”“切土豆丝厨艺大比拼”让游客全家齐上阵,乌兰牧骑歌舞、马头琴表演等节目穿插上演;土豆泥、土豆丝、焖土豆组成的“土豆宴”让游客回味无穷。今年国庆十一假期期间,太仆寺旗接待游客约6.5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4%。

  面对“捡土豆”热潮,多伦县政府工作人员主动为游客提供铲子、手套、袋子和热奶茶。多伦县文体旅游广电局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出西干沟乡、蔡木山乡、滦源镇等7个核心捡薯点位及3个玛瑙捡拾区,设计“玛瑙山地质探秘+土豆田拾趣+草原风光体验”一体化线路,将地质探索、农事体验与生态观光结合。

  为确保活动可持续,多伦县同步推出《文明捡薯公约》,明确“先打招呼再下地、不踩庄稼不浪费、规范停车不占道”等注意事项,引导游客文明参与。

  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土豆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当地安排了覆盖5个乡镇的14个免费挖土豆点位。武川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赵海霞介绍:“每个点位都有引导牌,有的还提供烤土豆服务。”

  在武川县可镇福如东村,村委会对零散土豆地进行了精细筹划。“我们并非简单地敞开田地,而是先摸排哪些农户完成秋收并愿意开放地块。”村党支部书记郝树平说,村里统一规划路线,在关键路口设置指引牌。

  规划成效立竿见影——中秋、国庆假期,该村日均接待游客三四百人次;假期结束后,每逢休息日仍能吸引二三百名游客。据武川县文化旅游体育局粗略统计,2025年1月至11月,全县接待游客约120万人次,旅游总花费2.4亿元;2024年,武川县接待游客80.6万人次,旅游总花费为1.3亿元。

  “市民乐了心情,农民鼓了腰包,乡村旺了人气。”在武川县哈乐镇德胜营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勇看来,这份“三方共赢”的答卷,正是乡村文旅应有的模样。

  情感消费:农旅融合的新逻辑

  “现代游客愈发追求个性化、沉浸式体验,捡土豆正抓住这一需求。”太仆寺旗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乔菲表示,秋收后遗留的小土豆对农民经济价值有限,但对游客却是亲近自然、参与农事的珍贵资源。游客参与捡拾,既获得独特体验,也实现资源再利用。

  “让游客来定义什么叫作旅游。”周永振认为,内蒙古“捡秋”火了,是因为提供了珍贵的情绪价值,赋予游客体验感、参与感、获得感。他解释说,游客每份劳动都能得到一颗实实在在的土豆作为回报,这种“付出即有回报”的体验是对抗焦虑的良药。

  周永振指出,这种旅游形式的兴起印证旅游业正从“景观消费”迈向“情感消费”。“捡秋”的吸引力不在于“奇观”,而在于“共鸣”,核心价值不是让游客看到什么,而是感受到什么,“这些接地气的细节才能引发共情”。

  然而,受限于土豆短暂的收获期,这场“捡秋”热潮仅持续了半个多月。乔菲坦言,土豆主题旅游高度依赖秋收时节,活动窗口集中在9月底至10月中旬,且极易受天气变化影响。“一旦气温骤降、田地结冰,活动便不得不中止,旅游热度也随之骤降。”她指出,这种强烈的“秋日限定”属性,导致旅游资源利用率偏低,难以形成全年稳定的客源,进而制约了整个产业链的深化与延伸。

  面对这一核心瓶颈,太仆寺旗正着力突破季节的束缚。太仆寺旗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任玮玮介绍,下一步规划的核心是打造“四季土豆”主题体验:春季推出“播种希望”认养活动,夏季打造“土豆花海”观光带,秋季保留核心的收获庆典,冬季则开设“土豆美食工坊”,让“土豆种植研学”“田间观光”与“美食制作”等农趣项目全年不间断。

  此外,当地计划进一步整合资源,建设集展销于一体的农产品市集,将二人台、呱嘴等非遗表演融入田间地头。“我们目标是让游客在劳作中沉浸式感受本地文化,”任玮玮说,“最终实现‘农业为基础、文化为灵魂、旅游为平台’的深度融合,既提升游客体验,也切实带动农民增收。”

  周永振进一步建议,应以“土豆”为核心文化标识(IP),对呼和浩特、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等土豆主产区的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打造主题统一、内容互补的区域性旅游线路,实现“观光、体验、消费”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他强调,文旅发展思路亟需从供给导向转为需求导向,即从“我们有什么提供什么”转向“游客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

  周永振认为,想让“一时热闹”转化为“长效发展”,关键在于实现“体验的场景化、产业的融合化和品牌的人格化”。当游客能在这里度过有意义的时间,农民获得有尊严的收入,乡村焕发持久活力时,“土豆丰收带来的将不再是短暂热闹,而是一场深刻、可持续的乡村价值升级。”(记者 石佳)

【纠错】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