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织密道路交通“安全网”-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09 10:47:05
来源:内蒙古日报

内蒙古织密道路交通“安全网”

字体:

  驱车行驶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S103线178km处的弯道时,若对向来车,路旁的“会车预警”系统会通过闪灯和语音提示“前方来车,减速慢行”。这是鄂尔多斯市公安局交管支队推动政府相关部门和道路经营养护单位,在安全隐患路段增设的弯道车辆预警和提示科技设备,有效降低了道路交通安全风险。

  道路交通安全事关民生与社会稳定。“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大力推进公安交管领域改革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化交通安全治理体系,强化科技赋能与协同共治,全力破解道路交通安全治理难题,我区道路交通事故数量较“十三五”同期显著下降,交通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科技筑盾:从“汗水警务”到“智慧警务”

  内蒙古地广人稀,道路交通管理半径大、管控难度高,路网里程和机动车数量逐年增加。截至2024年,全区机动车保有量突破800万辆,驾驶人总数超900万。面对严峻挑战,内蒙古坚持科技兴警战略,大力推进智慧交通建设,推动交通管理从“汗水警务”向“智慧警务”转型升级。

  自治区公安厅交管局编制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智慧交管建设指导意见》;构建交管数据中台,搭建“北疆云”交管大数据分析研判中心,为交通管理装上“智慧大脑”;自主开发全区交管三级实战指挥平台,构建数据共享机制,精准发布综合预警信息,实现全过程线上指挥调度。

  如今,智慧应用已在全区多点开花:包头市推出驾驶人“年度出行报告”,以数据画像引导文明驾驶;呼和浩特市构建“城市交通大脑”,实现信号灯智能调控;巴彦淖尔市启用“主路预警、会车预警、支路哨兵”系统,有效预防农牧区交叉路口事故……科技赋能下,内蒙古交通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主动治理: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防”

  “防风险于青萍之末,治隐患于未发之时”是内蒙古公安交管部门的安全治理理念。“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将道路隐患排查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全区建立“排查—登记—评估—治理—验收”全链条隐患治理机制,推动道路安全管理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源头治理”转型,把安全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锡林郭勒盟西乌旗国道207线与306线交汇环岛,曾因夜间可视性差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当地公安交管部门通过缩小半径、加装防疲劳预警设施等精细化改造,实现了“零事故”运行。

  围绕道路交通安全,内蒙古持续开展公路安全隐患突出路口路段治理重点攻坚项目、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等系列专项行动,同时健全三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推动各类风险隐患动态清零。

  针对事故多发的普通公路平交路口、临水临崖路段等 “五类点段”,实施挂牌督办制度,严格落实 “一点一方案”,精准施策、靶向治理。同时,将隐患治理成效纳入各盟市年度安全生产考评体系,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形成了“人人抓安全、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便民惠企: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

  “手机上选号、缴税、购险半小时全搞定,省去了跑车管所!”前不久,鄂尔多斯市居民李女士通过交管12123APP,快速完成了新车上牌手续,对这项便民服务赞不绝口。

  2025年5月,鄂尔多斯市被列为新车上牌“一件事”试点改革城市。当地公安交管部门通过打通部门数据壁垒、再造业务流程,将车辆“预查验”前置至车企生产环节,车主只需一部手机,就能一站式完成购车、投保、缴税、选号全流程,构建起“线上全流程,线下零跑腿”的服务新模式。截至目前,已有超过3300名车主体验到这项改革带来的便捷。

  近年来,内蒙古公安交管部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累计执行改革举措170余项,群众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其中,累计发放机动车电子驾驶证553.4万笔、电子行驶证529.1万笔,特别是自主推行的全面取消驾驶人考试报名费举措,累计为群众节省资金4000余万元。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累计牵头配合落实各类“一件事”任务18项,实行车辆发票、税票、合格证电子化,累计为群众节省资金500余万元。同时,延伸服务触角,推行将80项车驾管业务下放至旗县区,建成500余家“一站式”派出所可办理40余项业务,真正畅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北疆风光劲,奋进正当时。从智慧交管赋能精准治理,到主动防控消除安全隐患,再到便民服务提升民生温度,内蒙古公安交管部门正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持续织密织牢道路交通安全网,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贡献力量。(记者 安寅东) 

【纠错】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