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草原旅游的路与术-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12 15:27:49
来源:新华网

呼伦贝尔草原旅游的路与术

字体:

  新华网呼和浩特11月12日电(李倩)初冬的呼伦贝尔,草原覆雪,河流凝脂。11月11日,呼伦贝尔草原旅游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业界代表围绕草原旅游高质量发展展开思想碰撞,探寻这片绿色净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11月11日,呼伦贝尔草原旅游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现场。新华网发

  呼伦贝尔拥有8万多平方公里草原、13万多平方公里林海,3000多条河流与500多个湖泊交织成独特的生态画卷,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这里,自然观光、民俗体验、文化探秘多元业态并存,丰富多彩的各类等活动让游客深度感受草原魅力。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草原旅游从粗放式观光向精细化体验转变。呼伦贝尔市林草局副局长杨爱军介绍,自2019年以来,呼伦贝尔市实施草原保护修复工程43个,完成修复约500万亩,划定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区面积达10290万亩。

  2025年8月19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马群在莫尔格勒河畔吃草。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的产业现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得到了具象呈现。旗下三河牛文化景区形成“养殖观光—乳制品制作—产品直销”闭环,带动乳制品销量增长28%,谢尔塔拉农牧场开发6类研学课程,年接待研学群体超1.2万人次。

  “我们探索出‘旅游为桥、产业为基、生态为魂’融合模式,2025年旅游接待超17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500万元。”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臧著强说。

  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王波介绍,2023年接待国内游客2922.25万人次,2024年增长至3442.63万人次,旅游总花费从2023年的494.12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588.69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接待游客3184.22万人次,旅游收入563.81亿元,两项数据位居自治区前列。

  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红利的背后,离不开呼伦贝尔学院的人才支撑。呼伦贝尔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张玉柱介绍,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以来,已累计培养毕业生1500余人,其中近400人选择扎根呼伦贝尔就业创业,40余名毕业生创办文旅企业,60余人成长为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员,20余人成为旅游行政管理骨干,成为支撑呼伦贝尔文旅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学院已构建起‘本—硕’贯通、‘文旅’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张玉柱表示,作为呼伦贝尔市唯一的全日制综合性本科院校,学院坚持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己任,通过产教融合,与携程集团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并牵头组建呼伦贝尔市文旅人才培养联合体,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一定要做体验,把景区所有触点都高度体验化。”在呼伦贝尔草原旅游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海南大学教授、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谢彦君在互动讨论中说,“旅游的本质是穿越,是时间与空间的穿越,是差异感的强化。”他建议呼伦贝尔瞄准长三角、珠三角等远端客源,打造具有“异地感”和“休闲性”的深度体验产品,实现从“看草原”到“活在草原”的转变。

  2025年4月28日,游客在露营大会露营地游览(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王正摄)

  这一点在陈巴尔虎旗的实践中初见成效。陈巴尔虎旗以莫尔格勒河5A级景区为核心,推动“旅游+生态产品”融合发展,打造“我在草原有只羊”等牧文旅融合项目,引导游客认购羔羊、体验骑行,逐步构建起“旅游消费—牧民增收—生态反哺”良性循环。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全力推动草原旅游从“观光式”向“体验式”“融合式”发展,实现“生态保护—文旅体验—价值转换”良性互动。

  北京马蜂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目的地营销副总经理、内蒙古区域负责人陆蕾表示,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新青年、新中产群体对“生态+体验”类产品需求旺盛,其中额尔古纳湿地穿越、低空飞行等特色项目搜索量环比增长125%,客单价从3000元提升至4000元。“游客不仅为美景买单,更愿意为深度体验付费。”陆蕾说。

  呼伦贝尔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闫立志介绍,2024年以来,呼伦贝尔市进一步挖掘“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品牌内涵,彰显“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戍边文化”五大文化标识,努力推动文旅融合从“有形”走向“有魂”,让草原旅游不仅展现自然之美、融合之美,更传递文化之韵、守望之情。

  2024年11月16日,滑雪爱好者在扎兰屯市金龙山滑雪场滑雪(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草原的魅力不仅在于‘大’,更在于‘多彩’。”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授乌铁红认为,呼伦贝尔拥有森林、湿地、草原等复合型景观,正是吸引南方游客的核心优势。她建议将“疗愈功能”纳入产品设计,结合森林负氧离子、草原空旷感、民族文化共融理念,打造“大健康+大度假”的文旅新范式。

  “接下来,我们要细化‘十五五’文旅规划,优化旅游环线,平衡四季业态,借数智赋能升级服务,完善产业链,推动多业态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呼伦贝尔大草原”知名度和美誉度。”王波说。(完)

【纠错】 【责任编辑:徐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