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寒意渐浓,但产业振兴的热潮却丝毫未减。玉米单产实现新突破、黄牛交易市场持续升温、“旱改水”项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多元产业的发展势头,正为这片土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玉米单产“翻了番”,高标准农田建设显成效
在阿都沁苏木楚伦温都日嘎查那林希勒小组,种植户包宝山手捧金灿灿的玉米,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种了50亩地,亩产从原来的1000斤出头提升到1800斤左右。”包宝山说,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单产提升行动让他家收成创下新高。

这样的丰收并非个例。近年来,科左后旗系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技术集成,大力推广玉米密植滴灌、“一喷多促”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全旗玉米单产提升项目实施面积达70万亩,推广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100万亩,玉米种植密度从每亩3000—4000株提升至5000—8000株。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将突破31亿斤。
牛市交易“升了温”,打造全国肉牛产业第一旗
产业兴旺不仅体现在田野,也活跃在交易市场。每逢交易日,伊胡塔黄牛交易市场总是人声鼎沸,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的客商穿梭牛群,细心挑选,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今天刚到,带了18头牛。”来自黑龙江的养殖户陈平一边直播一边介绍,“小公牛价格上调200到300元,小母牛涨了700到800元。”市场服务的持续升级,从检疫管理到交易流程,各环节高效便捷,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据市场经理白岩松介绍,目前价格稳定,采购人数和牛只数量稳步提升,日交易量可达7000头左右。
2025年,科左后旗以打造“全国肉牛产业第一旗”为目标,坚持“小规模、大群体”模式,推广标准化养殖。截至第三季度,全旗牛存栏量已达93.6万头。
“旱改水”与水产养殖齐发力,一水多用促增收
2025年,科左后旗在完善排干系统的基础上,依托20多年水稻种植经验,以“旱改水”为突破口,将易涝旱田改种水稻,全旗改造面积达1万多亩。
巴彦毛都苏木南阿布哈嘎查农民双福率先尝到甜头,他家水稻亩产达1300斤。“旱改水项目预计亩均净收益约1600元。”苏木达包学良表示,“明年仅我们苏木就有3000亩准备实施‘旱改水’。”

与此同时,星罗棋布的水泡子也焕发新生。在北阿布哈嘎查一处盐碱含量较高的水域,嘎查投放了2万尾耐盐碱海鲈鱼。初步预计,这批鱼至少可获利70万元。
特色水产养殖在全旗多点开花:努古斯台镇雅莫嘎查引进小龙虾,预计每亩水面增收5000元;常胜镇2025年投放虾苗120余万尾,年创经济价值100万元;巴胡塔苏木打造万亩河蟹养殖基地,投放蟹苗18万只,成活率超90%……截至目前,全旗探索实施水产养殖水面已达2万余亩。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百姓富。在科左后旗的广袤田野上,一幅产业多元、农民增收的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走向现实。(李贺 贾浩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