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呼伦贝尔-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12 15:27:26
来源:新华网

何以呼伦贝尔

字体:

  新华网呼和浩特11月12日电(郝芳芳)“去草原,回故乡”。这是从呼伦贝尔大草原走到北京的主持人白岩松,为家乡提炼的一句文旅推广语。

  多年前,白岩松带朋友回呼伦贝尔游玩,下了飞机后直接去草原上吃午饭,等待间隙大家坐在蒙古包里,看着眼前的草原和远处蜿蜒的河流,听着悠扬的马头琴声,突然一个朋友热泪盈眶,最后无法抑制。这样的场景见得多了,白岩松慢慢的明白,呼伦贝尔不仅是自己的家乡,还是很多人的心灵故乡。

  “去呼伦贝尔吧,爱上她。”这是出生于北京的词作家克明,给呼伦贝尔写的一句情诗。

  克明年轻时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生活、工作十年,离开后一直非常怀念草原上自由、宁静、温暖的生活,后来创作了经典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他说,“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是否到过草原,只要一开口,呼伦贝尔草原就会在你心间浮现”。

 呼伦贝尔之夏。新华网发(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呼伦贝尔大草原,不只是白岩松、克明们人到中年后的情怀,也是城市年轻人们心中执念。

  “人生其实没有那么糟糕,旅游去吧。”呼伦贝尔市文旅局宣传片里的台词,戳中了年轻人的泪点。

  这个3分多钟的宣传片于今年8月推出,创意、反转不断,在呈现呼伦贝尔大草原等特色旅游资源的同时,传递了浓浓的人文情怀,让网友用一种很新的方式打开呼伦贝尔。宣传片在社交平台的点赞和转发均超过200万,被网友誉为文旅宣传“高端局”。而多档在呼伦贝尔取景的综艺节目播出后,也带起了一波波“一生要来一次呼伦贝尔,来一次就会记一生”的热度。

  “何以解忧?唯有放空!放空就到呼伦贝尔来!”海南大学教授、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谢彦君用一句话,点出了呼伦贝尔文旅的“流量密码”。

  呼伦贝尔之秋。新华网发(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呼伦贝尔有多热?

  在11月11日举行的呼伦贝尔草原旅游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同程文旅集团副总裁、同程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谢晔分享了一组数据,今年同程服务呼伦贝尔旅游用户116万人次,消费3.5亿元,已经超过2023年全年。

  今年国庆期间,白岩松回呼伦贝尔探亲,回北京时买不上机票,这让他感叹,呼伦贝尔真的火了。

  呼伦贝尔市文旅局发布了一组数据,2022年呼伦贝尔市旅游人数由内蒙古12盟市中第5位升至第2位,旅游收入由第3位升至第1位,2023年、2024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分别同比增长 130.28%和 17.81%,旅游总花费分别同比增长201.90%和 19.14%。

  今年前三季度,呼伦贝尔市接待国内游客超过3184万人次,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超5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8%和9.44%,两项数据位居全区前列,人均消费全区排名第一。

  呼伦贝尔之冬。新华网发(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什么是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不只有大草原,还有大森林、大湿地、大湖泊、大冰雪。

  这里有13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兴安岭林海,8万多平方公里的呼伦贝尔草原,近3万平方公里的湿地,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500多种野生动物,1600多种野生植物,文化底蕴深厚、旅游魅力独特。在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孙佼佼的心目中,“呼伦贝尔是教科书级别的生态与文化高地”。

  “红春绿夏金秋银冬。”呼伦贝尔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闫立志总结了呼伦贝尔文旅的特色。他介绍,呼伦贝尔全力推动旅游从“观光式”向“体验式”“融合式”发展,实现了“生态保护—文旅体验—价值转换”的良性互动。

  呼伦贝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王波说,呼伦贝尔正在通过生态资本的价值重构、体验场景的维度突破、产业要素的协同进化,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旅游开发的新路径。以“品牌化、绿色化、数字化、国际化”推进文旅产业转型发展,增强优质文旅产品与服务有效供给,推动四季均衡协调发展。

  春天,花海浸染;夏天,“天堂草原”;秋天,一转身就是一张明信片;冬天,冰雪旅游最终目的地。

  这里是,呼伦贝尔。

【纠错】 【责任编辑: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