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色沙棘的绿色约定-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13 11:05:30
来源:内蒙古日报

橘色沙棘的绿色约定

字体: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多年来坚持实施砒砂岩区沙棘生态治理工程,一片片沙棘林逐年为山坡沟壑披上绿装。如今,135万亩沙棘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约450万吨——

  11月9日,随着最后一车挂着橘黄沙棘果的沙棘枝被运进冷库,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罕台镇查干布拉格村农民贺美利家的沙棘生产暂时告一段落。

  今年50岁的贺美利已有23年的沙棘种植经验。“我在窟野河流域和十大孔兑附近共种了3000亩沙棘。春天抚育,秋天摘果,还生产沙棘饲料。”贺美利说。

  同一时间,在东胜区铜川镇枳机塔村的矿山复垦区,210亩林地间藏着倔强生机——16万株2025年春季栽种的大果沙棘苗,枝叶染霜,正在勾勒生态修复脉络。2年后,它们将进入盛果期,届时不仅能使水土流失减少,更能对接铜川镇成熟的沙棘产业链,化身村民增收致富果。

  曾经寸草不生的砒砂岩区,如今一片片沙棘林逐年为山坡沟壑披上绿装,成为治理水土流失、减少汇入黄河泥沙量的突破口。沙棘的橘色果实不仅为群众带来收入,还见证着与生态环境的“绿色约定”。

  沙棘是一种落叶性灌木,耐旱、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因此被广泛用于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沙棘根系极为发达,主根、侧根、须根加起来能达400多条,一株生长3年的沙棘根系可垂直延伸3到5米、水平延伸6到10米,形成一张纵横交织的庞大网络,牢牢锁定在砒砂岩中。而且,沙棘侧根在水平延伸过程中能不断萌发新芽,当每亩地有70株成苗时,4至5年便可成林。

  “近年来,内蒙古将沙棘产业化作为一个重要抓手,与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持续探索‘政府引导、科技支撑、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副厅长彭雅丽说。

  在东胜区,砒砂岩分布面积有近195万亩,占东胜区总土地面积的60%,是最严重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地,是黄河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区。

  “砒砂岩看似坚硬,结构却极其松散,遇水成泥、风过成沙。”东胜区水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韩琐垠说,曾经每到雨季,雨水冲刷砒砂岩后裹挟着大量泥沙汇入黄河,导致下游河床抬高,给防汛造成巨大压力。

  “以开发利用沙棘资源作为加速黄土高原治理的一个突破口”的倡议,为沙棘治理砒砂岩指明了方向,也揭开了鄂尔多斯市沙棘治理砒砂岩的序幕。经过几年沙棘治理陡坡的试验,证明沙棘在砒砂岩陡坡上长势好,成活率高,扎根迅速,耐高温和抗旱能力强。

  早在1998年,水利部正式实施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就此也开启了东胜区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减沙工程。至2007年,在东胜区砒砂岩的沟道内及河川地种植了沙棘92万亩;2008年—2012年,实施窟野河流域沙棘生态减沙工程,种植沙棘21万亩;2013年—2018年,实施十大孔兑沙棘生态减沙工程,在涉及东胜区的五大孔兑的沟道内及河川地种植沙棘22万亩。如今,135万亩沙棘每年可减少入黄泥沙约450万吨。

  “一片沙棘林,可以形成三道防线。”韩琐垠介绍,第一道是沙棘顶部的林冠层,能有效截留降雨;第二道是覆盖于土壤表面的枯枝落叶层,能增强土壤抗冲刷能力;第三道是沙棘根部组成的立体网,可以固定土壤,减轻水流冲刷侵蚀。

  如今,凭借沙棘治理水土流失,山川绿了,泥沙减了,企业兴了,农民富了。

  从1998年开始以每年3-5万亩的速度发展到现在,管护到位,成活率保持在70%以上。在典型的裸露砒砂岩区,历来寸草不生的地方,出现了集中连片郁郁葱葱的沙棘林,灌草也随之生长起来,多年不见的狐狸、獾子等野生动物也出来玩耍了。经过多年治理,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了75%,减水减沙效益达70%以上,侵蚀模数由原来的年1万吨每平方公里,下降到年0.5万吨每平方公里。

  2005年东胜区政府投资6200万元负责配套水电、道路和绿化,在铜川镇规划建设了占地2.5平方公里的沙棘产业园区。目前园区进驻4家沙棘加工企业,已建成了沙棘原料处理、有效成分提取、食品药品、保健品生产等加工体系,并开始向集群化发展。

  从2012年至今,东胜区共种植沙棘经济林4万亩,目前保存面积达到3万亩。每亩可采沙棘果450公斤,每公斤按8元计算,每年可收入1.08亿元。2024年,东胜区沙棘产业总产值近7000万元,吸纳村民务工1000余人次,人均增收2万余元。(记者 张慧玲)

【纠错】 【责任编辑:徐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