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呼和浩特11月15日电(记者贾立君、王靖)绚丽多彩的蒙古族服饰遍布货架、热火朝天的学习氛围溢满课堂,这是记者1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巴林民族手工坊大楼里看到的场景。成立于2014年的巴林民族手工坊,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非遗传承+产业升级+人才培育”的创新模式,构建起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平台。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人才众创众扶支撑平台,巴林民族手工坊以4200平方米空间为载体,整合民族服饰制作、手工刺绣、金银铜器等12大类近400种手工艺品生产链条,形成涵盖培训、研发、展销全产业链生态。并且,建立“前店后厂”联动机制,通过引入机械化设备、数字化营销等现代技术,推动蒙古袍裁剪、蒙古族刺绣等传统技艺实现标准化生产。目前,巴林民族手工坊入驻商户达86家,从业手工技术人员300余人,年生产民族服饰、金银铜器、民族乐器等手工艺品2万余件。
眼下,巴林民族手工坊大楼里正在举办巴林右旗2025年乡村工匠培训工程项目培训班,来自全旗各地的数十位学员兴致勃勃地学习服装设计、裁剪、缝纫及各种手工艺品制作技术。手工坊负责人说,巴林民族手工坊通过“集中训练、分岗历练、实践锻炼”三维培养体系,年实训学员500人次,已累计培育本土手工艺人才1200余人次。在内蒙古乃至全国传统工艺展、非遗技能大赛中,巴林民族手工坊有15人获得国家级奖项,23人获得自治区奖项。不久前,巴林右旗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级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
巴林右旗旗委书记靳江波介绍,当前以民族手工艺为代表的全旗手工业产值达6000万元以上,其中非遗文创产品占比超过60%;旗里将继续深化“非遗+文旅”融合,开发刺绣体验等沉浸式项目,拓宽销售渠道,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