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托管”托出共富路 —— 乌审旗无定河镇农业改革纪实-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15 09:56:56
来源:草原云

土地“托管”托出共富路 —— 乌审旗无定河镇农业改革纪实

字体:

  乌审旗农畜产品。(资料图)

  机收玉米。(资料图)

  无定河玉米地。(资料图)

  乌审旗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会员证。(资料图)

  颗粒厂。(资料图)

  深秋的毛乌素沙漠东南部,萨拉乌苏河蜿蜒流淌,滋养着两岸的沃野。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小石砭村,660亩玉米林绿浪翻滚,村民史贵杰望着沉甸甸的玉米穗,嘴角的笑意藏不住:“参加联合体,把地托管给合作社后,亩产比以前多了200多斤,还省了不少心!” 这片孕育过河套人、披毛犀的古老土地,正借着一场“分”与“合”的农业变革,续写着新的丰收故事。​

  史贵杰的人生轨迹,印刻着土地政策的变迁印记。1982年出生的他,赶上了“包产到户”的浪潮,家里分到了660亩旱地和9.6亩水地。1995年,史贵杰父亲申请到打井开垦名额,又拓荒300亩,还按政策要求种下300亩树。“那时候一家人围着田地转,浇水、施肥、收割全靠人力,忙得脚不沾地。”史贵杰回忆,可随着时间推移,地里的收成始终平平没起色,“望着这些碎小散的耕地,心里真没底,不知道往后该怎么种才能有奔头。”

  史贵杰的困惑,是无定河镇许多农民的共同难题。这里人均耕地仅1.2亩,地块零散,加上年轻人纷纷进城务工,乡村劳动力严重短缺。“谁来种地?怎么种才有效益?”成为萦绕在当地干部群众心头的追问。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终究落在了“田”上 —— 一场以处理农民与土地关系为主线、以“土地托管”为核心的改革,让农户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发展”,在萨拉乌苏河畔悄然启幕。

  2019年7月,乌审旗委、政府遵循“市场主导、农民自愿、民主合作、兴农富农”原则,牵头成立了乌审旗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成立之初就明确了两个底线:不在老百姓头上赚钱,不搞土地流转。”乌审旗政府副旗长玛西毕力格介绍着当时的情况,这是贴合当地实际的选择,既要破解耕地细碎化难题,又要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乌审旗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一家服务性社会组织,企业与农户均可加入成为会员。该联合体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分工协作和规模经营为前提,采用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为会员搭建农资统一购销、金融惠农、农机社会化服务、玉米统一销售、信息资源服务、人才科技支持六大服务平台。

  刚成立的联合体,更像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从农资入手破局,与当地年产值16亿元的内蒙古博大实地化学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根据无定河镇土壤情况研制测土配方肥。“针对大田玉米的‘定制肥’,第一年试用就每亩增产超200斤!”该公司负责人回忆着说。

  联合体主导推出的“定制肥”试用成功后,引发农民们的热烈反响,纷纷争抢印有“乌审旗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会员证”的绿色本子。​

  这本“绿本子”的含金量着实不低:会员购买测土配方肥比市场价便宜,加上统一调运的种子和统防统治服务,每亩能节省支出240-260元;贷款可享3厘低息,柴油、汽油每升分别优惠0.5元、0.2元。如今,已有3377户、9850人享受到会员福利,大家抱团发展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真正的改革突破,来自一位返乡大学生的大胆尝试。2021年,土生土长的小石砭村人高海涛,带着创业热情回到家乡,成立了乌审旗漠南农机专业合作社并加入联合体。“既然地块散、人力缺,不如搞规模化托管!”高海涛提出的“土地托管”模式,在当时却遭遇了冷遇。“把地交给你,赔了怎么办?”“不种地我们吃什么?”质疑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人误以为他是骗子。​

  为了打消乡亲们的顾虑,高海涛说服二叔和联合体理事成员,拿出自家田地,凑齐2700亩耕地作为“试验田”。他承诺每亩600元托管费和875公斤保底产量,实行农资采购、机械耕作、良种播撒、田间管理、作物收割、作物销售“六统一”。“那段时间压力特别大,每天泡在田里,就想把‘试验田’种好。”高海涛说,当年丰收时,托管农户的收入比自己种地高了,质疑声渐渐变成了赞叹声。​

  2023年,史贵杰通过联合体村委牵线,与乌审旗锡日塔拉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托管协议,成为这场改革的受益者。“小田变成了大田,差田改成了良田,大型农机作业,比自己种省心多了。” 史贵杰算了一笔账,入会后农资每亩节省 619元,产量还大幅度提高,一年下来多赚好几万元。​

  如今的无定河镇,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了土地托管的甜头。74岁的边玉飞将150亩耕地全程托管,变身“甩手掌柜”,每亩保底收入超900元:“不用操心,到点领钱,流程简单得很!”村民刘恩胜则选择“土地托管+就近务工”,托管20 多亩玉米后,在合作社负责田间管理:“一年多挣三四万,比自己种地收入高还自由。”​

  随着信任的积累,土地托管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5年,全旗37家合作社共托管土地10.19万亩,仅乌审旗漠南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托管了3个嘎查村的 13973亩地,保底亩产提高到900公斤,超额部分与农户平分。合作社也实现了良性发展,扣除成本后每亩盈利80元,给托管土地的村集体经济上交每亩5元的费用,乌审旗漠南农机专业合作社一年收益达111万多元,还配齐了6台籽粒收割机、6台拖拉机、6台无人机等现代化农机设备。​

  改革的脚步并未停歇。在无定河流域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展览馆里,科技特派员刘波指着墙上的品牌建设表说:“绿色农产品要走出去,既要国家认证,更要深加工。”如今,在联合体主导下,无定河镇已建成1万吨玉米压片厂、颗粒厂和小杂粮加工厂,23个品种的农畜产品和15.9万亩生产基地获得国家有机认证,这里也成为中国有机产业发展示范镇。

  2023年,乌审旗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

  从35000年前河套人的刀耕火种,到上世纪80年代的“包产到户”,再到如今的“土地托管”,萨拉乌苏河畔的土地经历了“合—分—合”的轮回。这场以联合体为纽带的农业改革,不仅让细碎的田地重归连片,更让农民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实现了“种地有收益、务工有收入”。当现代化农机在沃野上驰骋,当深加工产品走出乡村,这片古老的土地正以崭新的姿态,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记者:珠那 布音额尼尔乐 朝波 呼布琴 伟勒斯)

【纠错】 【责任编辑:徐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