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巴什经验”看教育强国:以均衡与优质筑牢发展根基-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信息发布 > 正文
2025 11/20 09:48:18
来源:新华网

从“康巴什经验”看教育强国:以均衡与优质筑牢发展根基

字体: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区(县)作为教育强国战略的基层实践单元,其发展水平直接关乎国家教育宏伟蓝图的落地生根。11月15日,“‘数’说强区 ‘育’见未来:教育强区论坛暨指数发布会”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来自全国多地教育专家与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共探“教育强区”建设路径,共话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图 中国教育强区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会上,《中国教育强区指数报告(2025)》正式亮相。该报告由中国经济信息社编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及北京师范大学科技集团提供研究支持,旨在打造科学客观的教育“诊断标尺”与“决策罗盘”,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与行动指引。测算显示,21个样本区县教育强区建设成效显著,呈现“东部引领、中西并进”格局,形成“先导-优势-中坚”三大梯队。其中,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成为中西部唯一跻身“先导级”梯队的地区,其“美好教育”实践为中西部及区域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康巴什模式”。

  破解发展不均的“康巴什方案”

  教育均衡不是“削峰填谷”的平均主义,而是“提弱扩优”的资源重构。面对曾经教育质量不均、择校热等难题,康巴什区以集团化办学为抓手,逐步组建起6大教育集团,通过“名校带弱校、名校带新校”的模式,推动新建校快速起步、薄弱校焕发生机、偏远校生源回流。近5年,康巴什区累计交流轮岗教师600余人,占教师总数的18%,让优质师资触达每一所学校。

  图为康巴什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春达

  康巴什区第一中学北校区的发展历程便是集团化办学成效的生动例证。2022年,该校借址办学之初,全校仅有27名教师,规模小、基础弱。依托教育集团资源的深度整合,学校推行每周集体备课、每月联合教研的机制,三年时间迅速发展成为拥有162名教职工、近千名学生的优质校区。“要把每一分力都用在孩子身上,教育是慢功夫,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康巴什区第一中学北校区校长刘金民始终坚守的教育理念,正是康巴什教育人务实精神的真实写照。

  教育发展,资源为基。康巴什区将教育视为“第一事业”,每年将四分之三的财政收入投入教育,近3年累计1.7亿元用于老校区改造与绿化提升。创新“学校下单、政府买单”机制,搭配“公物仓”系统,让教育投入精准对接需求。“政策实打实的支持,让我们办特色教育也更有底气。”康巴什区第四小学校长王晓丹感慨,该校新校区建设获百万元体育智能化支持,数字化设备现已配齐。

  公平是教育的生命线。康巴什区以“阳光工程”筑牢公平底线,取消房产入学唯一限制,通过“多多评”平台将品德积分与学位挂钩;落实阳光分班,不设重点校班,杜绝“择校择班择师”。如今开学季,家长抱怨少了、学校锦旗多了,这正是教育从“资源集中”到“整体优质”转变的生动写照。

  打造高质量育人的“康巴什路径”

  “均衡是基础,优质是核心,让每个孩子全面成长是教育的初心。”康巴什区历经十年三轮课改,构建“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研学课程”体系,开发160余项“行走的思政课”,打造50余条精品研学线路,联动全国各地超过500家景区、基地、高校、机构等社会资源,让学生“跟着课本研学,像科学家一样探究”。

  课程的革新,最终要落脚到每位学生的成长上。为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康巴什区搭建从小学到高中的特长培养平台,推行“选项走班”模式,打造“阳光大课间”“兴趣社团课”,确保体育、艺术、劳动课程开足开好。康巴什区第一中学北校区的“特长培养计划”成效显著,20名学困生经定制教案辅导与一对一特长培养,16人凭特长考入高中。“不唯分数论,帮每个孩子找对赛道。”康巴什区第一中学北校区校长刘金民的教育实践,正是因材施教的生动诠释。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育人质量的核心支撑。康巴什以“康老师”品牌构建全链条教师发展体系,每年引才300余名,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98.55%,保障师资专业底色;通过“青蓝工程”搭建成长阶梯,助力教师精进“启智润心”的育人智慧;以“十大暖心行动”解决教师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投入个性化教学;用榜样宣传引导教师守底线、塑形象。如今,这份以强师支撑优教的实践成果持续辐射,康巴什已与10余个地区100多所学校结对共建,年均接待学习团队40余批次,让“美好教育”的智慧惠及更多学子。

  康巴什区的实践证明,教育强国建设关键在于把“均衡”的底色铺厚、把“优质”的内核做实,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既是康巴什区坚守的教育初心,更是教育强国建设最坚实的根基。(王泽君)

【纠错】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