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协作 “化德缝纫工”亮相全国劳务协作大会-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22 09:02:38
来源:农民日报

京蒙协作 “化德缝纫工”亮相全国劳务协作大会

字体:

  11月18日至19日,“化德缝纫工”劳务品牌作为京蒙协作的突出成果亮相第三届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该品牌是2025年北京市报送的5个劳务品牌之一,这是北京市首次报送市外品牌参与国家级评选,也是内蒙古首个获此殊荣的劳务品牌,为京蒙协作增添了亮丽一笔。展会现场,来自化德县的精美羊绒、驼绒服饰整齐陈列,从保暖工服到时尚单品,各式展品背后,是一个劳务品牌带动一方产业、惠及万千家庭的生动实践。这个由东城区与化德县携手培育的品牌,以其创新的协作模式、扎实的技能支撑和显著的民生成效,赢得了与会各方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认可。

  位于乌兰察布市东北部的化德县,有着40余年的羊(驼)绒絮片服装产业历史。1984年化德絮片厂建成后,絮片服装逐步走向全国,但长期以来,缺标准、缺品牌、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制约着产业发展,更让本地劳动力陷入“有产业无技能、想就业没门路”的困境。

  转机始于京蒙东西部协作的深入推进。据从东城区委办公室到化德县农牧和科技局挂职的干部高贯嵩介绍,2017年东城区与化德县结对帮扶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区外联办会同相关部门始终聚焦当地特色产业痛点,立足化德县畜牧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农业农村部协作帮扶要求和京蒙协作“四项行动”部署,构建起“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岗位匹配+稳岗保障+消费帮扶”的全链条帮扶体系,让这个沉寂多年的地方产业焕发生机。

  在化德县公共实训基地,总能看到忙碌的培训场景。东城区对接北京优质师资,创新推出“理论筑基+实操强技”的培训模式,专业讲师系统讲授缝纫设备原理、包袋制作规范等核心知识,资深缝纫技师手把手指导直线缝纫、包边处理等关键工艺。针对企业用工需求,两地还开展了针对性培训,根据工人特点和岗位要求因材施教,让培训内容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截至目前,化德县已累计培训缝纫工人3000余人,还为周边旗县代为培养300余人,“化德缝纫工”已然成为技术过硬、勤奋踏实的代名词。

  岗位精准匹配让技能人才有了用武之地。东城区与化德县充分利用京蒙劳务协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活动,搭建企业与求职者的用工洽谈平台。通过对本地企业缺工岗位统计分类,重点为脱贫劳动力开辟就业绿色通道,实现“就业一人,致富一户”的目标。与此同时,东城区支持化德县设立京蒙协作专项稳岗补贴,落实以工代训、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为企业减负、为劳动者护航,让就业岗位稳得住、收入有保障。

  产业兴则民生兴。“化德缝纫工”品牌的崛起,不仅让化德县的服装产业实现从“散户加工”到“龙头引领、批量生产”的转型,更带来了民生领域的蝶变。如今,化德县从事服装加工的企业已达93家,年产服装1300万件,产值突破12亿元,辐射2万余人就业,6000多个一线机工岗位让本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年人均收入达5万元,直接带动150余名脱贫人口稳定增收。青壮年返乡就业,让空巢老人有子女照料、留守儿童有父母陪伴,县城学校的生源逐渐回流,曾经“人去城空”的冷清景象被“人来人往”的烟火气取代。

  消费帮扶与品牌推广为产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东城区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组织服装行业专家实地调研指导,开展电商培训班培养本土电商人才,帮助化德县拓展网络销售和直播带货等新兴渠道。东城区环卫中心、北京市和平里医院等单位纷纷采购化德羊(驼)绒絮片服装作为御寒工服,累计销售额超2000万元。帮扶的脚步不止于服装产业,今年以来,化德县农牧产品消费帮扶总额已达2.68亿元,从新鲜的牛羊肉到香醇的奶制品,越来越多的本地产品通过协作渠道走向全国,实现了产业提质、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从草原小城的产业困境到全国认可的劳务品牌,“化德缝纫工”的成长之路,是京蒙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动写照。这根穿梭在针线间的协作纽带,不仅织就了高质量的服装产品,更织就了化德县百姓的幸福生活。展望未来,东城区与化德县将继续深化协作,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缝纫工队伍,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与含金量;另一方面持续提升技能培训水平,推动产品向“高精尖”升级,将“化德缝纫工”打造为全国知名的劳务“金名片”。(宇阳)

【纠错】 【责任编辑: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