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岩画震惊世界


    阴山山脉横亘在中国北疆,从东向西由大青山、乌拉山和狼山构成。在遥远的古代,这里水草丰茂,林木葱郁,百兽出没,是当时我国北方各民族理想的狩猎和游牧区。原始氏族部落以及匈奴、鲜卑、乌桓、敕勒、突厥、回鹘、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都相继在这里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各游牧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阴山岩画最能代表这里的古代文明,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上具有不可轻视的地位。
岩画是敲凿、磨刻在石头上的画面,是文字出现以前的记录方式。通过岩画可以探讨古人作品中的思想和思维,也可以了解古代游牧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阴山岩画分布非常广泛,从狼山西端的阿拉善左旗境内向东到大青山南北,几乎整个阴山山脉都有岩画分布。岩画有规律地凿磨在深山幽谷中的立壁、陡坡上,或在险峻巍峨的山顶巨石上。
    阴山岩画,早在公元5世纪就被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发现,并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留下了“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等记载。据目前所看到的史书记载,郦道元是最先发现阴山岩画的人。此后的一千多年间,阴山岩画沉没在历史的海洋里。20世纪30年代,中国和瑞典联合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发现几幅阴山岩画,才使这一岩画宝库为世人所知。而对岩画进行全面、专门的考察则是从1976年开始的。内蒙古岩画专家盖山林等人从70年代开始就投入对阴山岩画的寻找、考察工作。至80年代初时,大批岩画被发现,上千幅岩画被拓描展示,震动了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阴山岩画是由千万幅优美动人的图象组成的。岩画内容丰富多彩,画风精湛古朴。这些岩画中,数量最多、凿刻最精的多为各种动物。其中有羊(山羊、绵羊、盘羊、羚羊、岩羊)、鹿(大角鹿、白唇鹿、赤鹿、驼鹿、麋鹿、狍子)、马、骡、驼、驴、牛、野牛、羚牛、狗、狼、虎、豹、野猪、兔、狐狸及龟、蛇等。其中大多数动物,至今仍活动于阴山之中,少数动物,如虎、驼鹿、大角鹿已经销声匿迹。在岩画中很少见飞禽,只有草原的鹰、大雁、驼鸟等。植物画则更为罕见,已发现的岩画中只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和一株对叶而生的植物。除了动物、鸟类和植物等画外,还有人物画、工具画、生活生产画和表现人们思想意识、图腾信仰的各种图画。形式多样的岩画所反映的内容可归纳为如下三种。一种是反映社会生活内容的,包括狩猎、畜牧、弓箭、格斗、骑士、骆驼、骏马、猎狗等岩画;一种是反映科学与文化的,包括车辆、穹庐、天体、数量符号、图画记事、民族文字、鲸面文形、鹿棋、著尾人形、舞蹈等岩画;一种是反映意识形态的,包括蛇形、生殖、幻想动物、自然景物、手鲆蹄踪、人牲、人(兽)面形、太阳神等岩画。
    阴山岩画以图解的形式表现了古代狩猎、游牧民族的思想情感,也反映了当时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是狩猎、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写照,也是他们思想意识的反映。阴山岩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忠实于自然,真实、生动地抓住了客观事物最主要的特征。不仅勾画动物的静止形象,也充分表现出动物的动态。在对物体的描写手法上,也表现出简洁干练,并富有象征性的特点。从岩画的痕迹看,作画的方法基本有两种,一种是用金属或石器工具凿琢出来,另一种是用坚硬的石头磨刻完成的。从岩画的颜色看,表面已变成黄白色或茶黄色,颜色大都发暗,有的几乎与石皮区分不开。
   岩画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以美术的图解形式,将古代居民的世界观,形象而真实地展现了出来。阴山岩画的发现,将缺乏文献记载的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状况,生动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在我国岩画史上独具风格。从岩画的分布范围看,到目前为止,阴山岩画是我国最大的岩画宝库,它的分布地域达2.1万平方公里,已发现的岩画多达万幅以上,仅拓描下来的就有1 500余幅。从岩画的题材和内容看,阴山岩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经济生活、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在技法和构图艺术上,阴山岩画把对于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上粗犷的手法浑然一体地结合起来,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从时代和作画民族看,阴山岩画不仅形成早,延续时间也长,作画的民族,除原始氏族部落外,几乎包括在阴山一带居住过的所有北方游牧民族。
    岩画研究在国际上已成为一门专门科学,是在美术史和考古学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综合性科学。阴山岩画的发现,为世界岩画增添了新的画卷。其年代之久,延续时间之长,分布地域之广,数量之多,题材内容之丰富,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岩画宝库相媲美,堪称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不仅如此,阴山岩画的发现,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考古学的内容,开拓了考古学的新领域。

(乌云格日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