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之今昔
内蒙古的体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民族人民很早就有摔跤、赛马、射箭等体育活动。在元朝,蒙古族即有那达慕形式的竞技活动。达斡尔族的曲棍球比赛、鄂伦春族的射击比赛,也开展甚早。通过这些竞技活动,锻炼了身体,丰富了生活,并在军事上和生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1949年以前,内蒙古地区的体育运动十分落后,尤其是现代意义上的体育项目和大型比赛开展很晚。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很快成立了体育工作机构,领导和组织各族群众开展体育运动。1950年春,举办了内蒙古人民体育大会,有2 300名各族选手参加了各个项目的比赛。从此,体育活动日益发展,各种比赛经常举行。
1955年后,内蒙古的体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56年,自治区开始组织优秀运动队,进行系统训练。当时,运动队共有6个项目,70名选手。他们经过刻苦训练,运动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国内和国际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上,内蒙古运动员夺得24枚金牌,获得125个名次。与此同时,群众体育活动也有了较快发展。无论是机关、工厂、学校、还是农村、牧区,都普遍开展体育活动。据1959年统计,全区有基层体协3 470 多个,参加体育活动者有136万余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正常发展的体育事业停顿下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内蒙古的体育事业得到了恢复与发展。不仅职工体育、学校体育十分活跃,广大农牧民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许多老年人、伤残人也参加体育锻炼。各地相继涌现出“田径之乡”、“曲棍球之乡”,出现了社会办体育的新局面。业余体育训练在80年代以来有了较快发展。内蒙古的业余体育训练除大、中、 小学外,还建立了4所重点业余体校,6所一般业余体校,并有传统体育项目训练点44个,重点体育项目训练点36个。
在大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和业余体育训练的基础上,自治区建立了一支拥有19个项目、660多名优秀选手组成的专业运动员队伍。其中以传统体育摔跤、柔道、马术、曲棍球、射箭等为主要项目。80年代以来,内蒙古各族运动员驰骋体坛,在国内外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自治区赢得了荣誉。1987年第6届全国运动会上,内蒙古选手摘取金牌14枚、银牌10枚。1993年第7届全国运动会上,内蒙古运动员夺得10枚金牌、12.5枚银牌。在各省、市、自治区、解放军、行业体协等35个参赛代表团中,金牌总数列第15位。女子柔道运动员高凤莲4次夺得世界女子柔道锦标赛冠军。优秀体操运动员李翠玲在国际体操比赛中,夺得个人全能冠军。马拉松选手胡钢军多次获得北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冠军。199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上,内蒙古有13名运动员代表中国参加了比赛,共获得5枚金牌、4枚银牌。与此同时,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广泛开展,1990年适龄学生体育达标率为52.2%。扎赉特旗、赤峰市郊区、通辽市、丰镇市,已跨入全国体育先进县行列。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队伍不断壮大。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和各盟市师范专科学校均设有体育系、科。全区已建有容纳万人以上的体育场18个,体育馆9个,田径场452个。座落在大青山脚下的赛马场,是世界最大的赛马场。这些体育设施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内蒙古体育事业的发展。
(庆格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