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研究及其成果
内蒙古的自然科学研究,是紧密结合自治区的地区特点和资源特点,为开发利用地区自然资源,加速经济建设服务的。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科研机构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扩大。1997年全区旗县以上的科研机构有159个,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0.9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0.14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0.5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0.08万人。涉及的领域有: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水利、气象、煤炭、建材、冶金、机械、轻纺、化工、电子、电力、交通、邮电、稀土、能源、激光、中蒙医、地方病、传染病、环境保护等,凡是与自治区地区特点、民族特点有关的领域,都具备了一定的科研力量。科研的重点放在农牧业改造和为各项生产提供先进技术,研究范畴主要是应用科学。一个多层次、多学科、多功能,与自治区
经济建设相适应的、具有自治区特色的科研体系已基本形成。
50年来,自治区的自然科技工作者刻苦钻研,不懈努力,已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到1998年底,全区累计获得自然科学研究成果5 546项。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获得国家发明奖5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 1项,获得国家星火奖12项,获得自治区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2 402项,星火奖112项。这批科研成果,都以提高传统产业工艺技术为重点,从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应用推广于生产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畜牧业是自治区的主要产业之一。畜牧科研地位重要,成果也十分显著。已育成了内蒙古细毛羊、科尔沁细毛羊、敖汉细毛羊、鄂尔多斯细毛羊等4个细毛羊优良品种。这些品种毛肉兼用,产毛量高,适应能力强,已在全区和一些省、区推广;育成了草原红牛,产乳量较蒙古牛提高3倍,产肉量提高1倍。蒙古族兽医学博士旭日干研究成功山羊体外受精,1984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试管山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山羊体外受精、绵羊体外受精、牛羊精液冷冻技术、激素诱导空怀母牛泌乳技术、沙漠飞播牧草试验、人工培育天然牛黄、羔羊膨化人工乳、生物发酵血粉、饲料热喷技术、应用猪二号疫苗防治羊布鲁氏菌病、应用124-126生物制剂防治幼畜腹泻等成果,都具有国内先进水平。近600万只细毛羊引入澳美羊基因,白绒山羊、双峰驼的选育复壮,肉牛、肉羊技术的开发,为自治区的畜牧业向现代化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方面的科研成果引人注目。优良品种的选育、甜菜丰产高糖生理基础研究、以草调水以草调肥的旱地农作物栽培技术、马铃薯实薯在生产中的应用、春小麦干热风的研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研究、禾谷类作物黑穗病防治、谷子雄性不育基因研究、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和防护效益研究,等等,在国内都具有重大影响,有很大的科学实用价值。全区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良种化、模式化,在间套复种、配方施肥、地膜覆盖、吨粮田工程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果,通过星火、推广、丰收、燎原等计划,在全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有力地保障了自治区粮食自给的发展目标。
在工业方面,科研成果也很多。浮法玻璃生产工艺、碱田日晒工艺、稀土在纯毛绒染色上的研究、流动剧场风力发电机组、褐煤直接入煤造气合成氨、用铝电解槽制取稀土--铝合金工业试验、低炭钢蕊球墨铸铁焊条、洗毛联合机等,都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冶金、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电子、煤炭、森工等方面都取得一大批水平高、应用效果好的科技成果。在高新技术领域,建成以稀土开发应用为龙头的国家级稀土高新技术园区,认定了61家高新技术企业。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包头市第九中学教师陆家羲研究成功的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攻
克了世界上100多年来的数学难题,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内蒙古大学教授罗辽复对基本粒子理论和高能天体物理的研究、刘景麟教授对微分算子的亏指数与谱分子研究;内蒙古农牧学院关于马传染性贫血病理论研究、对中幼龄挪威云杉不同树冠高度的针叶气体交换变化规律研究、对称微分算子的自伴扩张问题研究、《内蒙古植物志》的编纂;包头医学院秦文斌教授对血红蛋白的研究等,都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先后在毛乌素、皇甫川、河套、科尔沁等地建60多个农牧林水和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试验站点,使毛乌素沙地和科尔沁沙地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15%和20%。
在林业、水利、气象、医药卫生等领域也取得了大批成果。如干旱黄土丘陵造林技术的研究、巴盟总干渠群闸“三遥”集控装置研究、樟子松球果害虫天敌曲姬蜂的利用研究、肺血流图对肺心病的诊断价值、新青光眼手术、蒙成药标准、消炎解热镇痛新药萘普生、内蒙古森林病虫害普查研究等,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新能源研究、地震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0年自治区把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列为重点科研项目,已研制成功6种风力发电机、3种风力抽水机,硅太阳能电池、太阳集热器、太阳灶、太阳能接羔棚、电围栏、配电蓄电池、逆变器等。到1994年,全区已安装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13万多台(套);全区建有23个专业地震台和一批观察站,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同时,电子计算中心、现代化测试服务中心、微电脑开发研究部等现代科技服务机构也建立起来,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然科学科技外事活动和国际科技交往也日趋活跃。从1984年到1998年,自治区共接待来自美国、日本、西德、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蒙古、朝鲜等国和香港地区的专家学者800多人来访,与他们建立了学术和技术交流关系。在草原开发利用、牛羊品种改良、综合治理沙漠、风力发电、马铃薯深加工、乳品与皮革等畜产品深加工、稀土冶炼应用等方面,已同一些国家建立起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有的项目已由交流技术发展到合作研究、联合开发。同2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科技往来,同14个国家和地区签定了科技合作协议。正式列入政府间科技合作的项目21项,签定双边或多边科技合作协议和意向书40多份。全区已派出留学生、进修生1 800多人。70%以上的人已学成回国。
50年来,内蒙古的自然科学研究不断深化,科研成果累累,有力地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
(王德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