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王国”与仇教运动


    19世纪30年代,西方天主教传入内蒙古地区。当时,法国传教士开始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修建了天主教堂。1840年天主教罗马教廷设立蒙古教区,其传教士开始在整个内蒙古地区活动。1858年的中英、中法《天津条约》规定,外国教会可在中国内地自由传教。1860年的中法《北京条约》进一步赋予了外国教会在传教中的种种特权。1864年,罗马教廷把蒙古教区划归比利时的圣母圣心会。第二年12月,该会的传教者南怀仁、韩默理等到达察哈尔地区,在西湾子村(今河北崇礼县)接管了原属法国遣使会的教务,进一步发展教会势力。
天主教势力原来设想使蒙古民族皈依天主教。传教者曾多方努力,如学习蒙古语,了解蒙古族的宗教和习俗,接近王公贵族,设法拉拢蒙古人,但最终收效甚微。蒙古族信奉喇嘛教,该教的教义与天主教教义格格不入。在内蒙古的汉族聚居区,天主教势力得到了发展。传教士以赈灾救济、免费治病等手段笼络人心,并在其购置、租占的土地上招徕汉族佃户,进而强行使其入教。到1865年,除西湾子村有教会总堂外,赤峰、凉城等地也出现了一些教堂,内蒙古地区的教民已达5 000多人。
    随着教民、教堂的日益增多,蒙古教区于1872年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分教区;在1883年,正式分设东蒙古、中蒙古和西南蒙古三大教区。东蒙古教区管辖昭乌达盟、卓索图盟和热河地区的教务,总堂在土默特右旗的松树嘴子(今属辽宁省朝阳县);中蒙古教区主要管辖现在乌兰察布盟东部、锡林郭勒盟南部、张家口以北地区的教务,总堂即在西湾子村;西南蒙古教区主要管辖归化城(今属呼和浩特市)以西地区的教务,总堂设在三盛公(今属内蒙古磴口县),后来移至萨拉齐厅二十四顷地(今属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在三大教区中共建立了教堂230多座,还有许多修道院、育婴堂和教会小学校。
    教会依恃不平等条约,大肆购置、租占土地,引诱大批汉民入佃和入教;进而勾结、胁迫官府,强化教会的多种特权,组织教会武装,自理行政,私设公堂,滥施刑罚,进而盘剥教民,兼营工商业、运输业,使其管辖地成为庄园式的统治区,形成"国中之国"。在教会辖区,教民要遵守苛刻的教规,服从传教士的支配,常常有被赶走的危险;其中有不法教民,仗势为害地方,激起当地民众对"洋教"的深深仇恨。
    100年前,在世纪之交时,中华大地燃起了义和团怒火。1900年春夏,朝阳地区的民众组织义和团及各种结社,群起围攻松树嘴子教堂。传教士龟缩在坚固的围墙内,惊恐地组织抵抗,并向沙俄军队求救。在俄军和清朝官兵的保护下,这座教堂没有被民众攻破。不久,赤峰地区的两座洋教堂被群众攻占,并被焚毁。洋教士和教民的嚣张气焰遭到了重重的一击。
   是年7月,数千名义和团成员配合官兵攻破了“西南蒙古教区”总堂二十四顷地教堂。他们抓获了藏于教堂内的残杀民众的不法教徒数人,并聚众声讨主教韩默理的罪行,将他押至托克托城(今属内蒙古托克托县)处死。8月,三盛公教堂也被围攻,躲藏于其中的15名传教士后被驱逐出境。同时,伊克昭盟的各族群众也组成“独贵龙”或义和团,手持火枪、鸟枪或弓箭攻打城川、小桥畔、小淖等地教堂。
在“中蒙古教区”,义和团也在猛烈打击中蒙古教区的教会势力。8月,他们攻克了铁圪旦教堂和乌尔图沟教堂(今内蒙古四子王旗境内),处死了两名外国传教士及一些不法教民,并愤恨地烧毁了教堂和教士住房。
    在反洋教过程中,内蒙古各族人民勇猛地攻克了70多座教堂,处决了7名外国传教士和数千名不法教民,使当地的教会势力遭致沉重的打击。但是,清廷在八国联军的枪炮声中又站在了民众的对立面,随即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一条约满足了外国侵略势力对华的所有要求,教会乘势反攻倒算,要求"严惩"反洋教的民众及有关官员,赔偿他们所受的全部“损失”。许多群众被捕遇害,更多的人离乡逃亡,一些官员也遭查办,如归绥道郑文钦被处死,归化城副都统奎成被革职,归化城、和林格尔、托克托、宁远(今内蒙古凉城县)等四厅的同知或通判也被处以“斩监候”,达拉特旗、准格尔旗和阿拉善旗的札萨克也受到革爵或相关的惩处。所谓的“教案赔款”数额巨大,如内蒙古西部地区就需支付大约70多万两白银。教会在索赔中得到了成群的牲畜和大片的土地、牧场。他们利用特权和赔款,重修和扩建教堂、修道院、育婴院以及教会学校;在扩占的土地上修建围堡,招徕穷苦人种田、放牧,还建有小作坊,加工粮食和油料,甚至组建了经商的驼队;用新式武器装备他们的教会武装。这就是内蒙古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天主教活动的天主教“王国”。当时它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内蒙古进行侵略活动的急先锋。

(李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