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与内蒙古紧相连
北京中南海,是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象征。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代领导人身居中南海,心系内蒙古草原儿女,时刻关注和期待祖国北疆这块热土的发展繁荣,不断作出重要的决策和指示,并亲临内蒙古视察和指导,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内蒙古的亲切关怀和爱护。
一、对民族区域自治倾注心血
1947年5月19日,毛泽东与朱德联名给刚刚成立的内蒙古自治政府发来贺电,指出蒙汉各民族要亲密团结,扫除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创造自由光明的新历史”。贺电是对内蒙古蒙汉各族人民的巨大勉励和鼓舞。
内蒙古的地域酷似一匹骏马,但在旧中国却被反动统治者分割得支离破碎。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关注内蒙古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内蒙古自治政府主席乌兰夫作了内蒙古历史状况的发言,毛泽东即提出要为恢复内蒙古历史地域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东西蒙统一的内蒙古自治区。同时,中央决定为便于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的领导,自治区领导机关要由乌兰浩特迁驻张家口,待绥远解放后再移驻归绥市。 中央人民政府于1952年、1954年、1955年分别撤销了察哈尔、绥远、热河三省,将其原属内蒙古的蒙古族聚居区划归内蒙古;1956年又将甘肃省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额济纳蒙古族自治旗划归内蒙古。从此,结束了历时300多年来内蒙古被分割统治的局面,形成了118.3万平方公里的完整统一的内蒙古自治区,完成了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的大业。这是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高瞻远瞩,对内蒙古的巨大关怀。这一决策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一个范例。
“文化大革命”期间,内蒙古的东三盟和西三旗一度划归毗邻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管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央第二代领导邓小平等的关怀下,这些盟旗重新划归内蒙古,又一次恢复了内蒙古历史地域的原貌。内蒙古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解决内蒙古民族问题的坚定不移的决心。
二、对内蒙古经济发展倍加关注
内蒙古各民族人民获得民族解放后,迫切要求改变自治区经济落后的面貌。中央三代领导对发展内蒙古经济尤为关注,确定了在国家扶持下,发挥内蒙古得天独厚的经济优势,加快发展各项经济实业,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经济建设基本方针。
早在1950年2月,毛泽东出访苏联归来,途经满洲里,对当地领导人指出,要把地方建设搞好,为国家做贡献。
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始终关心内蒙古的经济建设。1953年国家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把包头确定为国家重点工业基地。在周恩来的主持下,把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业项目中的五项(即包钢、内蒙古第一、第二机械厂、包头第一、第二热电厂)安排在包头。全国694个限额以上项目也有一些在内蒙古。这些为改变内蒙古十分落后的经济面貌,实现工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6年9月,周恩来提出,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加快华中和内蒙古两个工业基地建设。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包头工业建设突飞猛进,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号大型高炉提前一年建成投产。1959年10月16日,一号高炉出铁时,周恩来专程亲莅包钢剪彩,他高兴地说,一个落后的包头变成一个初步具有工业基础的城市。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乌兰夫表示,周总理参加庆祝大会,带来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亲切关怀,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从此内蒙古告别了不产寸铁的历史。
自50年代到改革开放,中央三代领导人多次到内蒙古视察工作,从呼伦贝尔大草原到巴丹吉林沙漠,从大兴安岭林区到钢铁稀土基地包头,辽阔的内蒙古大地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风尘足迹,条条战线都呈现着他们的身影。
1958年7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朱德来包钢焦化厂、机械总厂和白云鄂博铁矿视察,希望加快包钢建设,支援西北工业建设。1961年8月,刘少奇在大兴安岭林区视察时指出,要以营林更新为基础,综合利用,做到青山常在,永续作业。1964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健步登上白云鄂博矿山,兴奋地说,我们要很好地开发这座宝山。1992年,他在南巡中指出:“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白云鄂博的稀土储量占世界总量的80%,其资源地位可与中东石油相比。1987年,他以高瞻远瞩的总设计师的目光预言,内蒙古有广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从此,“走进前列”成了2 000多万草原儿女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中央第二代领导对内蒙古的巨大关怀。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内蒙古更加关怀备至,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朱熔基、胡锦涛等多次亲临内蒙古考察工作。
1990年金秋时节,江泽民第一次踏上内蒙古的土地,看到备受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关怀的中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民族团结、政通人和、资源富集、经济繁荣,欣喜地说,内蒙古各项事业所取得的成绩是蒙汉各民族干部群众几代人共同奋斗的结果。他称赞内蒙古“地上有绿宝,地下有墨宝。”绿宝指的是水草丰美的草原,墨宝指的是丰富的煤炭资源。
内蒙古的经济关键是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经济的优势和搞好国有企业改革。这是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特别关注的问题。
1999年1月隆冬岁月,江泽民第二次到内蒙古考察。他指出内蒙古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草原、人均土地和森林面积居全国首位,历来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煤”的说法。因此,要注意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力争使内蒙古成为中国下一个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他首先指出要继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利用内蒙古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改造粗放经营的传统草原畜牧业,加快实现畜牧业的现代化。其次他又指示要积极发展能源工业,实施好“西电东送”战略。李鹏、朱熔基等也对内蒙古的能源工业高度关注,把伊敏河、准格尔、东胜等煤田列入国家重点工程,要求加快建设,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江泽民第二次来内蒙古考察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他冒着严寒来到包头市的内蒙古第一、第二机械制造厂、包钢、鹿王集团、稀土研究院和东河区再就业中心,接着来到呼和浩特市的仕奇集团、伊利集团、三角集团、家畜改良工作站等企业,慰问职工和下岗工人,询问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了解职工冷暖,特别关心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工程。他由衷地强调:“内蒙古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省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把内蒙古的经济建设尽快搞上去,事关我国北部边疆的发展繁荣和安定团结。”
江泽民在考察中指出,要下大气力搞好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内蒙古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优势。关键是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方针,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转换经营机制,加快科技改造,以质量、品种、效益为中心,调整产品结构,增强竞争力,多方面为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这些
重要指示为内蒙古的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在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关怀下,内蒙古蒙汉各族干部和职工艰苦奋斗,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进展顺利,列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计划的23户企业,已有19户挂牌运营;56户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列入全区脱困目标的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已有76户脱困,占总体目标的94.8%;又有6户企业进入国家520户重点企业的行列。
今日,内蒙古的经济没有辜负中央三代领导的厚望,开始走上腾飞之路。当塞外大地盛产的粮油、肉乳带着绿色食品的标志在海内外市场上备受青睐;当包钢、准煤、达电、稀土开发区等国家重点工程在草原上拔地而起;当鄂尔多斯、仕奇、伊利、鹿王等品牌驰名中外;当煤田坑口电站发出强大的电流化为首都的万家灯火,照亮天安门和中南海之时……方兴未艾的资源转换机制,生机勃勃的内蒙古正在喜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将以惊人的速度实现历史的跨越。
三、对繁荣民族文化真挚关怀
建国之初,毛泽东观看了第一部反映内蒙古革命的电影《内蒙春光》之后,亲自为影片改名并题写了新名《内蒙人民的胜利》。1952年国家批准成立了内蒙古第一所本科大学--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毛泽东亲自签署任命了第一任院长。1957年内蒙古大学建成开学,国家动员全国著名院校教授、专家到校任教,为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人才给予真挚关怀。
1997年7月,江泽民为内蒙古大学建校40周年题词:“办好内蒙古大学,为民族繁荣,科教兴国贡献力量。”1999年1月31日,他亲临内蒙古大学视察,给整个校园带来融融春意。他首先参观了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对这个国内第一所研究家畜胚胎与细胞工程为中心的高科技机构,培育出我国第一胎“试管绵羊”和“试管牛”的成果连连称赞。他还参观了蒙古学研究院、蒙古语文信息处理研究中心,指出“干部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应当好好抓,特别是理科学生,也要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
中央三代领导对蒙古族牧民的疾苦特别关心,1952年4月始,国家派出大批汉族医疗队,深入牧区为牧民免费进行“驱梅”和根除鼠疫工作。几年后,广大牧区出现了“人畜两旺”的繁荣景象,往日那种人丁不兴、畜群不旺、百病缠身、满目萧疏的惨象一去不复返了。
被誉为草原文艺轻骑兵的乌兰牧骑是在中央三代领导的关怀和鼓励下成长起来的。毛泽东曾3次接见乌兰牧骑的文艺战士,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多次观看乌兰牧骑的汇报演出。1983年9月,邓小平看完演出后,挥毫题词:“发扬乌兰牧骑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97年7月16日,为纪念乌兰牧骑创建40周年,江泽民亲笔题词:“乌兰牧骑是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一面红旗。”1999年1月他在内蒙古考察中,接见了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艺术团演员,称赞乌兰牧骑在全国人民心中久负盛名。现在全自治区共有80多个旗县有乌兰牧骑,极大地丰富了牧区人民的文化生活。
内蒙古各族儿女时刻铭记中央三代领导的深切关怀和愿望,在新千年初的世纪之交,以务实的工作,去圆“走进前列”的兴区富民之梦,回报中南海。
(钱占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