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早在原始社会,在现今巴彦淖尔境内阴山以北的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和磴口县的乌兰布和地区,就有人类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先秦时期,先后为鬼方、危方、林胡、楼烦等部落狩猎之地。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将现今巴彦淖尔地区的阴山以南置为必原县地,阴山以北为匈奴牧地。秦统一中国后,设36郡。当时,巴彦淖尔阴山以南地区隶属于秦九原郡。秦二世之后,边郡无力据守,塞上所置各郡又是成为匈奴地。
汉初,匈奴拥兵塞上,与西汉王朝形成对峙。汉武帝即位后,国势强盛,将阴山面北地区划入西汉版图,之后,又设置朔方郡,改秦九原郡为五原郡,乌梁素海西界至阿拉善东界为朔方郡地,乌梁素海西界至阿拉善东界为朔方郡地。当时,五原郡设置16县,其中河目、西安阳、成宜等县皆在今乌拉特前旗境内,其余属县在今包头市和伊克昭盟境内。朔方郡设置10县,其中临河、沃野两县在今临河市境内。临戎、三封、窳浑三县在今磴口县境内。广牧在今五原县境内。其余属县在今伊克昭盟境内。汉武帝为巩固边疆,开发河套,先后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之举,当时,河套西部的乌兰布和地区,已是阡陌纵横、鸡犬之声相闻的繁庶农垦区了。之后,历经朝代更迭,战火硝烟,时而归此,时而归彼,时而分割,时而合并,巴彦淖尔这片土地历尽沧桑。
直至1949年绥远和平解放,1950年成立绥远省陕坝专员公署,统领后套全境,继面改为河套行政区。1956年6月1日,成立巴彦淖尔盟,辖阿拉善、额济纳旗、磴口县和巴彦浩特市,盟府设在磴口县。1958年7月,撤消河套行政区,划归巴彦淖尔盟。60年代以后,历经变迁,几经划出并入,巴彦淖尔盟的辖区规划为现在的4旗2县1市。
早在20年代,巴彦淖尔就有人从事内蒙古地区的革命活动。恩克巴雅尔就是杰出代表。牧民出身的恩克巴雅尔为寻求革命真理,多次去喀尔喀宝石和苏联,曾受到第三共产国际代表的接见,并带着第三共产国际的指示,返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组织革命武装,在与敌人作战中不幸牺牲。他开展的革命活动,给乌拉山南北的蒙汉人民指明了求解放的正确道路。
北伐战争期间,爱国次冯玉祥举行的“五原誓师”在中国大西北点燃了讨逆的火炬,唤起了劳苦大众,有力地配合了广东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七七”事变之后,日寇进占内蒙古,后套危在旦夕。在这民族危亡之时,后套地区广大军民,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便函抗日烽火遍及河套。其中,震惊中外的“五原战役”,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毁灭性打击,全歼日伪军守敌,击毙了日本皇族水川伊夫中将,一举光复了五原,创造了以劣胜优、以少胜多的典范战例,谱写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灿烂篇章。
1949年9月19日绥远省和平解放。解放初期,巴彦淖尔成功地取得了剿匪肃特、减租反霸、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的节节胜利。
社会主义民主改革的成功,为巴彦淖尔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巴彦淖尔盟的经济建设几经周折、几经起伏,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之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形式的农村改革,各项改革开放、内引外联优惠政策的相继出台和初稿,便巴彦淖尔政治、经济、文化又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漫长的岁月,艰苦的历程,滚滚车轮推动的终归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