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工业
    
    乌兰察布盟的皮革、皮毛工业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初期散落在各地的多是些从事铲皮擀毡等简单生产的店铺。从60年代后期开始,全盟各地相继建起一些小型皮毛加工厂,生产一些劳动用品,多是些皮褥子、皮衣裤等低档防寒用品。60年代初,上海皮件厂迁至集宁市,开始改变当地生产落后面貌,向机械化,系列化生产发展。进入80年代,全盟皮革、毛皮制品已发展到系列化、多样化,既有较高档次的皮卡衣系列产品,翻毛衣大衣,拨针披主肩和男女皮鞋等,又有中低档的皮衣裤、皮帽子、劳保用品和车马挽具等。进入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全盟皮革、皮毛工业进入了一个新天地,以集宁皮件厂为龙头的全盟皮革工得到长足发展,全盟形成了以集宁皮件厂8个分厂为核心层,以3个 旗县企业为紧密层,以集宁皮件一条街为主的5000多皮件加工个体户为松散层的皮革大产业。目前,集宁皮件厂已成为全国皮革行业重点骨干企业,技术力量雄厚,科研、实验、监测手段齐备,具有制革和皮件制品综合加工能力,拥有意大利、法国及国产先进制革加工设备。现在集宁皮件厂拥有固定资产895.8万元,净值670万元,流动资金2800万元,职工近600人,年生产能力为40万张羊皮革,5万件皮革服装,1000套真皮沙发,20万只真皮箱包票夹,10万副皮手套,100万码铜拉链。 盟所在地集宁市也依托皮件厂的拳头产品熊猫牌皮衣这一名牌产品成为华北最大的皮件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