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
地貌类型主要由内蒙古高原阴山山地、乌兰察布盟丘陵、察哈尔熔岩台地及一系列山间盆地和丘间洼地构成。海拔2000米的阴山山地横贯中部,以北为内蒙古高原,习惯上称为后山地区,以南为丘陵山区,习惯上称为前山地区,分别构成两个不同的地貌及经济类型区。
历史上土地利用方式主要是以草原畜牧业为主。清末年间推行“开荒戍边”政策,开始移民,由南向北开垦了相当一部分天然草场。1958年和“文革”期间又盲目地开垦了一部分天然草场,形成了现在除四子王旗北部10个苏木是天然草场放牧区外,其余地区都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种植业格局。
在土地总面积中,耕地12342.67平方公里,占22.65%;园地35.09平方公里,占0.06%;林地3096.43平方公里,占5.68%;牧草地35476.69平方公里,占65.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381.33平方公里,占2.53%。其中:城镇84.9平方公里,独立工矿用地62.16平方公里,农村居民点647.36平方公里,其余为盐田及特殊用地;交通用地358.48平方公里,占0.66%;水域851.89平方公里,占1.56%;未利用土地919.31平方公里,占1.74%。
土壤类型共有12个土类,27个亚类,91个土属,216个土种。受气候影响呈水平地带分布,从南向北水平带为粟褐土、粟钙土、棕钙土,水平地带分布的土壤占总土地面积的85%以上,受海拔高度和降水量的影响,垂直分布的土壤有灰褐土、黑钙土、山地草甸土、灰色森林土等,土壤面积占总土类面积的10%左右。此外,非地带性土壤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3.18%。
土壤的成土母质多为古老的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玄武岩、砂岩、泥岩等残积物、残积——坡积和第三、四纪冲——洪积物,质地粗且松散,易风化,土壤物理结构较差,主要表现是团粒结构少,特别是耕作层土壤团粒结构更少,只占0.83%。
气候干旱,土壤水分条件差,通气性较好,微生物活动旺盛,矿质化过程强,有机质积累不高,耕地有机质平均含量1.827%,最高2.807%,最低1.672%,耕层50厘米内加权平均有机质贮量5321公斤/亩。按土壤养份分级标准有机质含量属三——四级、中等。土壤全氮平均含量0.1107%,最高0.304%,最低0.075%。碱解氮含量多在30--129ppm之间,按含量分级标准,一级占27.4%,二级占17.4%,三级占22%,四级占25.4%,五、六级占7.4%。土壤全钾平均含量3.014%,最高3.29%,最低1.228%。速效钾平均182.1ppm,最高410.5ppm,最低91.8ppm,按养份分级标准多属三——四级,一般土壤不缺钾。土壤全磷含量平均0.081%,最高0.346%,最低0.070%;速效磷含量平均3.20ppm,按分级标准,一级占0.35%,二级占0.68%,三级占3.7%,四级16%,五、六级占79%。由于土壤磷的含量极低,对农作物生长影响较大。据土壤普查对172个微量元素的分析化验表明,土壤中锰、铜、铁等一般不缺,钼、锌含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