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三元“八大碗”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一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1912创建的便三元餐馆,已传承百年之久。其主要做法是将主料与辅料经过炒、炸、烧、烩、炖煮后,上锅蒸制而成。马利军作为便三元“八大碗”蒸锅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其制作的“八大碗”色香味俱佳,绵软可口,香气浓郁,已经成为地方传统菜肴的典范。
苍天般的阿拉善,是一方令人向往的五彩斑斓之地。大自然将最夺目的颜色挥洒在这里,不仅描绘出气象万千的壮美景观,更孕育出丰饶的各色物产,成为淳朴勤劳、热爱生活的阿拉善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食材。一锅色泽黄亮油润、香气氤氲扑鼻的黄焖羊肉,正是偏爱羊肉的阿拉善人,引以为傲的家乡美味。
贺蘑臊子面,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是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几乎每一位阿拉善主妇都会做,因为这一碗面里,满满的都是家乡的记忆,妈妈的味道。贺蘑臊子面是因贺蘑得名。
茶,是用来品的。汤,是用来喝的。茶汤虽然叫做“茶汤”,但不是茶,也不是汤。“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茶汤是老包头人对家乡的浓浓记忆。在包头市东河区乔家金街,有一位茶汤师傅,他做的茶汤已经列入包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就是老吴茶汤第五代传人——吴文昌。
不同食材的相遇,能够碰撞出最美的味道。内蒙古巴彦淖尔的名小吃陕坝酿皮就验证了这一道理。内蒙古河套地区盛产的河套面粉,在历经了人间烟火气的洗、蒸、煮之后,再与胡麻油、芹菜、柿子、黄瓜、香菜等各种鲜菜佐料融合,做出的酿皮筋道爽口、齿间留香,是地道的解暑良品。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最能体现青城舌尖味道的地方小吃,最主要的是烧麦。据传,烧麦是在清代时,由商人从山西传入呼和浩特。关于烧麦制作工艺标准,有一个形象比喻——拎起来是个灯笼,放下去是个坛子;拎起来一条线,放下去一张饼;拎起来是个茄子,放下去是个碟子。即古人所称的“垂垂如细囊,团团如小饼”。
錾刻、焊接、掐丝、打磨、镶金、嵌玉......那些寻常的银片,经过匠人的手,被焕活、淬炼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蕴含了一代代匠人的心血和智慧,这就是在内蒙古草原上传承千年的蒙镶技艺。
在内蒙古有一群热爱民族文化的人,他们成立马头琴交响乐团、建立马头琴学校、筹建马头琴博物馆、赴海外演出……传承和传播着马头琴文化。
古人这样描述,“冬初河水,鱼在冰中不食不动,至来春冰开取之,极肥美”。于是,每年黄河开河之际,开河鱼就显得份外稀罕,引得人们从四面八方争相来食。
“人间四月天,桃花始盛开。”每年春季,一朵朵、一簇簇桃花就会在塞外青城呼和浩特的公园、街头、小区“倾城”绽放。特别是坐落于呼和浩特市区西北方向的清•和硕恪靖公主府博物馆和公主府公园中,尤其桃花繁盛,游人如织。
呼和浩特市坐落在内蒙古土默川平原上,是一座有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名城。今年59岁的韩老二本名韩福祥,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韩老二土炉焙子铺的掌柜。在呼和浩特,知道韩福祥的人并不多,但是,爱吃焙子的人大多数都知道韩老二焙子铺,因为,他家的焙子留住了呼和浩特人记忆中的“老味道”。
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在逢年过节、婚嫁乔迁、满月过寿等喜庆的日子里,都有捏面塑的习俗,通过塑造不同的形象,对生活寄予美好的期望。在巴彦淖尔地区盛行的河套面塑,起源于清朝末年,脱胎自黄河文化,是当地百姓信仰习俗、精神文化的体现。
卓资熏鸡:百年香熏 一抹乡愁“八角良姜老汤煮 三味香柏旺火熏”。一“煮”一“熏”之间,传神地道出了塞外名吃卓资山熏鸡的独特滋味。
对夹是赤峰美食名片,是赤峰人乡愁寄托。对夹好吃的关键一是烧饼的起酥程度,二是熏肉的味道。对夹外皮金黄,层次分明,肉质细腻,熏香浓郁,瘦而不柴,肥而不腻,韧而不破,焦香四溢,香酥脆口。
乌海,黄河进入内蒙古草原的第一站,与法国波尔多同处于葡萄种植黄金地带,毗邻沙漠,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乌海葡萄”成为地理标志农产品,葡萄酒产业也随之兴起。葡萄美酒夜光杯,品尝到醇馥幽郁、酿色如丹的葡萄酒,城市的味道便涌上味蕾。
乌素图地处呼和浩特市北郊,大青山余脉形成的山湾处,素以杏花闻名,“杏坞番红”为青城呼和浩特旧时八景之一。乌素图村有不同品种的杏树15万多株,百年树龄的古杏树500多株。四月杏花盛开,六月红杏熟落。
在大草原上,最原始的味道,莫过于冰煮羊。它含着浓浓爱意和乡愁的味道,时常被草原游子们回味着。冰块儿托底儿、大块儿羊肉铺陈在冰块儿上、辅以洋葱、大蒜等配菜,倒上料酒,盖上锅盖。代替了柴火的电磁炉锅开始加热,冰块儿慢慢消融,冰水与肉块儿慢慢相融,冰煮羊的美味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有人说,塞外青城呼和浩特的清晨是被一两烧卖唤醒的。寻常街巷的大大小小烧卖馆子里,人们三三两两围坐,就着初升的阳光,点一两烧卖、沏一壶砖茶、叙一些家常、消磨一段时光。一座城市,也在烧卖的香味中、茶香的氤氲里苏醒了,渐渐温暖。
在呼和浩特老城区一间名叫“璞石轩”的奇石馆里,有一桌用奇石组成的“满汉全席”。这些“秀色可餐”的奇石惟妙惟肖,令人垂涎,和它们的主人张健一起,静候着南来北往的奇石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