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审旗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胜利闭幕
乌审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东南与国家新兴能源重化工基地陕西省榆林市接壤,是自治区南下北进的重要通道,享有自治区“南大门”的称誉。全旗总面积11645平方公里,下辖6个苏木镇59个嘎查村;总人口1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30%。是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国精品文化旅游城市、中国首批低...
乌审旗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以及丰富的文化遗存。优越的生态环境、良好的区位优势,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近年来,乌审旗把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与特色文化发展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农牧民主体、社会参与,充分利用我旗的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充分挖掘观光、休闲、体...
沙漠峡谷与草原风情体验
康巴什到乌审旗自驾3日游
银川、前期、靖边到乌审旗4日游
东胜、杭锦旗、伊旗到乌审自驾3日游
乌审旗煤、气、水资源富集共生,且利于配套开发,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奠定了良好的自然资源基础。天然气方面,现已勘探发现苏里格、乌审、大牛地、靖边、榆林5个大型气田,天然气探明储量1.286万亿立方米,远景储量3.6万亿立方米,位居全国县级地区之首,被誉为“中国天然气之乡”;现有长呼、长呼复线、大...
近年来,乌审旗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市委全委会精神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牢固树立“建设更加美丽富饶的绿色乌审”发展理念。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牧区新型工业化之路。
打造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甲醇化工生产加工基地,以工业的突破性发展带动全旗经济跨越发展。
实施“工业强旗”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动产业层次向高端示范和循环经济发展,
推进“四大基地”建设。一是建设煤炭精细化工基地。
构建“一核两翼多循环”发展格局。一核,即以嘎鲁图为核心区,依托全旗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
2014年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达到42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达到20.4亿元;
截至2013年底,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70万亩,飞播造林135万亩,封山(沙)育林55万亩,宜林地荒沙面积已不足200万亩,全旗有林面积达565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分别达到32.39%和80%。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林业科技示范县”、“国家林木种苗基地”,先后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绿色名县”、“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示范县”等称号。
外眼看乌审
专题宣传片
专题专栏
乌审旗博物馆
努图克动植物民间博物馆
萨冈彻辰纪念馆
齐·蒙克顺纪念馆
《那达慕赛马》
《鄂尔多斯青年》
《万马奔腾》
《马背雄风》
《牧马少年》
《牧歌》
中国·乌审马头琴交响乐团
乌审玛拉沁女子合唱团
乌审旗,是著名的 “萨拉乌苏文化”发源地,早在5——3.5万年前,就有人类先祖“河套人”(鄂尔多斯人)在乌审旗萨拉乌苏河流域繁衍生息。乌审旗是中国民协命名的“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之乡”,天人合一的思想和万物皆有灵的生态理念在这里根深蒂固,“植树造林、绿化草原”,是乌审人久远的传统,因而曾产生“牧区大寨乌审召”和宝日勒岱等一大批治沙英雄。乌审旗也是中国民协命名的“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北元末年,林丹汗在青海驾崩后,其继任者与遗孀率领军队和宫廷部众东归,于1635年春来到乌审旗陶利时,前来迎接的后金武将多尔衮不守两国之礼,极其粗暴地挟持母子而去,引起所属部众强烈不满,部分宫廷人员和察哈尔部军人由此携带蒙元国旗察干苏力德,悄悄留下来,并由他们世代供奉这枚成吉思汗建立于1206年的神奇苏力德,直到如今。乌审旗,还具有悠久的书面文化传统,成吉思汗第26代子孙萨冈彻辰所著《蒙古源流》,堪称是蒙古族三大历史经典之一。乌审旗,还是著名的“独贵龙”运动的策源地和反对开垦保护生态平衡的民主革命先驱席尼喇嘛的故乡。乌审旗,又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早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之一。
萨拉乌苏河用清澈的河水,在这里涤净出一片梦的故乡;锵锵的马头琴声用悠扬的韵律,沁透着掩藏在人民心底的力量,历史与自然的镌刻,智慧与文明的描绘,造就了文化之城——绿色乌审。
提起鄂尔多斯歌舞,历史告诉我们,聪明智慧,能歌善舞的乌审人在蒙古族歌舞文化艺术的挖掘、抢救、搜集、整理以及
苏力德是乌审旗独具特色的宗教性民俗文化,是乌审旗蒙古民族的族徽,也是乌审旗的标志。苏力德是蒙古民族精神之象征
“敖包”又称为“鄂博”、“脑包”,蒙语的意思是堆子。古代草原,茫无边际,难以识别方向,四季迁徙。
乌审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1年11月1日挂牌成立。该机构是经乌审旗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的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机构,现有工作人员7名。保护中心负责执行全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计划和工作规范;组织实施和指导开展全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申报、保护和展览、宣传、推介及交流传播、人才培训等工作职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5项)
民俗:萨冈彻辰祭奠
民间文学:乌审蒙古族口头诗
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4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斯庆巴拉木
斯庆巴拉木,蒙古族,苏力德苏木人,蒙古族服饰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姥姥和母亲鄂尔多斯头饰制作技艺,制作头戴50多幅,民族服饰及工艺作品200多幅,曾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获奖多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乌云陶高斯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浪腾苏布德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宝音额力毕格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热布旦道尔吉
呼图克台彻辰洪台吉祭祀传承人——巴图道日吉
为全面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有效推进文化产业成为地区经济支柱型产业,乌审旗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土地、税收、财政等多方面对全旗文化产业给予政策支持...
萨冈彻辰文学艺术创作奖的决定》(乌党字〔2009〕37号),“萨冈彻辰文学艺术创作奖”(以下简称“萨奖”)是乌审旗政府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最高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现已举办第四届。
缘于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浓厚的书法学习氛围和地方党政领导对书法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乌审旗书法家协会于2009年1月成立,同年9月中国书法家乌审旗创作培训基地挂牌落成。 协会自成立以来,不断加强组织建设、打造优秀团队。至2014年底,协会已有会员80人。其中,中书协会员2人,内蒙古自治区书协会员12人,鄂尔多斯市书协会员16人,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书法家为主力的锐意进取的书法队伍。协会积极开展书法活动,促进书法普及与繁荣。七年来,协会共举办书法展览80余场、书法培训20班次、书法笔会50余次、书法大赛12次,各项书法活动的开展为传承、推广、普及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书法艺术事业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0年乌审旗书协获得“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荣誉,并由中国书法家协会颁发奖牌和证书;2012年鄂尔多斯市书协第三届理事会上,乌审旗人民政府获“书法活动开展先进单位”荣誉、乌审旗书协获得“先进集体”荣誉,并分别颁发奖牌。
乌审旗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于2013年2月1日,是乌审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所属的文艺家协会。由乌审旗各类民间作家、民间歌手、民间口头诗人、传统民族刺绣、民间雕刻艺术家、传统婚礼主持、传统祝颂、鄂尔多斯长调民歌等民间文艺家自愿组成的合法性非盈利性的社会团体。
乌审旗美术家协会成立于2012年。它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的群众团体,是乌审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团体会员。
乌审旗摄影家协会成立于2014年4月,协会现有注册登记会员117人,其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12人、区级会员15人、市级会员30人,下设“察罕苏力德”、“博源生态园”、“萨拉乌苏”等摄影创作基地。
《敖伦胡日呼》(蒙文刊)是乌审旗文联创办的两个文学刊物之一,由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于2015年10月27日核发《内蒙古自治区内部资料准印证》。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传播文明、崇尚文艺、激发创作、培育新人”为办刊宗旨,为全旗广大业余作者和文艺爱好者开辟练笔、交流、展示的平台。 《敖伦胡日呼》(蒙文刊)1979年创刊,内容包括小说、散文、文学评论、民俗文化等,页码80页,16开。现不定期出版了62期,2014开始,该刊改为季刊,每年定期出版4期,每期印发1000册以上。刊物均免费发行到自治区部分旗县市文联及乌审旗各单位。
《乌审文艺》(汉文刊)是乌审旗文联创办的两个文学刊物之一,由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于2015年10月27日核发《内蒙古自治区内部资料准印证》。办刊目的是宣传党的文艺理论政策,并为乌审旗业余作者提供练笔园地,培养文艺新人,激发文艺创作,从而更好的繁荣我旗文艺事业。办刊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撰写和刊载了大量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学著作,在乌审旗享有盛名。 《乌审文艺》(汉文刊)1981年创刊,主要有小说长廊、散文天地、时代在线、诗苑漫步等栏目,页码84页,16开。2004年改为半年刊, 现已出版42期,每期印发1000册以上。刊物均免费发行到自治区部分旗县市文联及全旗各单位。
新华社主办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7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及新华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联系电话:0471-6664072 368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