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林格尔县县委书记吕慧生
|
 |
村情恳谈会
|
 |
细说投票规则
|
记者:如何选拔“合同制”村支书?
吕慧生:和林格尔县的这批“合同制”村支书选拔打破了地域、身份限制,只要是中共党员,经过6名以上党员联名推荐或组织推荐就可以参加竞聘。与以往不同,以前的村支书绝大多数是业余的,既当农民,又当干部,这批村支书,是拿薪水的支部书记;以前的村支书都在本村产生,这批村支书不一定在本村内产生;以前的村支书工资都在农民身上摊,这批村支书的工资统一由县财政支付。
记者:为什么要偿试这种新办法?
吕慧生:和林格尔县有155个行政村,是国务院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每年国家投入的扶贫款不少于2000万元。农村没有好的带头人、好的班子,给上多少钱也白搭。我们下决心公开选拔村党支部书记,就是想从全县党员中挑选一批有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办事能力的书记,组织带领农民加快脱贫。
记者:县委为什么如此重视这次选拔?
吕慧生:现在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村支书管理,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办法,远远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职责与管理不适应,二是职责与待遇不适应,三是管理与激励不适应。我们别拿村支书不当官儿。村支书直接面对基层、面对矛盾、面对千家万户,大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小到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的调解,都离不开村支书。素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说法,而我们的村支书都是业余的,既当农民又当干部,工作靠农闲,生活无保障,很难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决定因素’;村支书肩负着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任务,回报却十分微薄,最多的一年不足二千块钱,有的还兑不了现;现在村支书干得再好也没个‘出头之日’,背离了市场经济法则和选贤任能的干部使用政策。
记者:打破地域界限选拔村支书会不会影响村民自治?提高村支书待遇会不会加重农民负担?身份变化会不会拉大村支书与群众的距离?
吕慧生:我们采取了必要的、积极的预防措施:一、充分听取村党员和村民的意见,征得同意后,将候选人放到目标村进行选举;对“合同制”村支书提出明确的考核目标,激励他们引导低水平的村民自治向更高层次发展。二、“合同制”村支书的年薪不在农民身上摊派,也不压到乡级财政,统一由县财政支付,以避免转嫁到农民头上。三、细化目标管理,“合同制”村支书与县委组织部、乡镇党委三方签订合同,实行钢性实绩考核。干群之间的距离,不是由身份决定的,而是由你心中装没装老百姓、工作实绩如何决定的。
记者:广大党员群众对这种做法接受吗?
吕慧生:县委这一创新农村基层党的领导干部管理体制的尝试一公布,在全县引起了强烈反响。最早报名的党员有200多人,经过组织考核、群众评议、培训、考试等层层筛选,一轮轮逐步淘汰成157人、106人、98人、88人、70人、45人。为了选好这批村支书,县委专门开了三次常委会研究,我们选科局长也就开一次常委会。为了确保“合同制”村支书上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县里对他们实行目标化管理的办法,由乡党委、县委组织部和村支书三方签订责任状,同时把县领导和科局、乡镇领导及科技人员与村支书捆绑在一起,实行帮带。1个县委常委负责4.5个村支书,一个科长带一个村支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