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华网内蒙古频道>>焦点网谈 欢迎访问新华网 新华网 全球新闻网
   

  近日,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面向全县6000多名党员公开招聘的首批45名“合同制”村支书,拿着县委的聘书走马上任。县委书记吕慧生说:“这批村支书实行年薪制,聘期3年,只要完成了合同所定各项指标,年薪一万元。”
  最近,和林格尔县委书记吕慧生和部分“合同制”村支书接受了记者采访。

特别声明: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焦点网谈”栏目的文章、图片均为独家采访。如有媒体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电话(0471)6929422  6957036
传  真(0471)6919673

E-mail:xhwnmg@xinhuanet.com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策划   采写:汤计、刘军   摄影:任军川   制作:安玉宏
别拿村支书不当“官”
 
和林格尔县县委书记吕慧生
村情恳谈会
细说投票规则


  记者:如何选拔“合同制”村支书?

  吕慧生:和林格尔县的这批“合同制”村支书选拔打破了地域、身份限制,只要是中共党员,经过6名以上党员联名推荐或组织推荐就可以参加竞聘。与以往不同,以前的村支书绝大多数是业余的,既当农民,又当干部,这批村支书,是拿薪水的支部书记;以前的村支书都在本村产生,这批村支书不一定在本村内产生;以前的村支书工资都在农民身上摊,这批村支书的工资统一由县财政支付。

  记者:为什么要偿试这种新办法?

  吕慧生:和林格尔县有155个行政村,是国务院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每年国家投入的扶贫款不少于2000万元。农村没有好的带头人、好的班子,给上多少钱也白搭。我们下决心公开选拔村党支部书记,就是想从全县党员中挑选一批有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办事能力的书记,组织带领农民加快脱贫。

  记者:县委为什么如此重视这次选拔?

  吕慧生:现在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村支书管理,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办法,远远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职责与管理不适应,二是职责与待遇不适应,三是管理与激励不适应。我们别拿村支书不当官儿。村支书直接面对基层、面对矛盾、面对千家万户,大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小到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的调解,都离不开村支书。素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说法,而我们的村支书都是业余的,既当农民又当干部,工作靠农闲,生活无保障,很难成为带领农民致富的‘决定因素’;村支书肩负着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任务,回报却十分微薄,最多的一年不足二千块钱,有的还兑不了现;现在村支书干得再好也没个‘出头之日’,背离了市场经济法则和选贤任能的干部使用政策。

  记者:打破地域界限选拔村支书会不会影响村民自治?提高村支书待遇会不会加重农民负担?身份变化会不会拉大村支书与群众的距离?

  吕慧生:我们采取了必要的、积极的预防措施:一、充分听取村党员和村民的意见,征得同意后,将候选人放到目标村进行选举;对“合同制”村支书提出明确的考核目标,激励他们引导低水平的村民自治向更高层次发展。二、“合同制”村支书的年薪不在农民身上摊派,也不压到乡级财政,统一由县财政支付,以避免转嫁到农民头上。三、细化目标管理,“合同制”村支书与县委组织部、乡镇党委三方签订合同,实行钢性实绩考核。干群之间的距离,不是由身份决定的,而是由你心中装没装老百姓、工作实绩如何决定的。

  记者:广大党员群众对这种做法接受吗?

  吕慧生:县委这一创新农村基层党的领导干部管理体制的尝试一公布,在全县引起了强烈反响。最早报名的党员有200多人,经过组织考核、群众评议、培训、考试等层层筛选,一轮轮逐步淘汰成157人、106人、98人、88人、70人、45人。为了选好这批村支书,县委专门开了三次常委会研究,我们选科局长也就开一次常委会。为了确保“合同制”村支书上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县里对他们实行目标化管理的办法,由乡党委、县委组织部和村支书三方签订责任状,同时把县领导和科局、乡镇领导及科技人员与村支书捆绑在一起,实行帮带。1个县委常委负责4.5个村支书,一个科长带一个村支书。

团长、站长、秘书、大学生,争当村支书
 

  记者:我们听说,录取的这批村支书形形色色,什么身份都有,是这样吗?

  吕慧生:45个“合同制”村支书中,有退伍军人,有下岗职工,有科技人员、水管站长……大中专毕业生有27人,高中以上学历者占82%,40岁以下的占72%;其中有乡镇现职干部16人、下岗职工3人;在26位农民中有养殖大户9位。你们可以到新任村支书的村里看一看。

  记者来到大红城乡大红城村。新任大红城乡大红城村支部书记、原内蒙古军区副团职干部王明正接受了采访。

  王明正:大红城村有2700多人,赶上我那个团了。这里土地少,但基础设施好,有3800亩水地,这个村离县城只有30公里,都是柏油路,有些农民养了一些奶牛,我正在组织农民发展奶牛养殖业,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我是2001年复员回家的,用部队给的安置费买了一处房产出租,养了7头奶牛经营,小日子过得还不错。但我是一个受党教育多年的军人,我富了,还应该带着乡亲们富,蒙牛乳业公司就在和林格尔县,有龙头企业拉动,只要把村民们组织起来跟着龙头企业走,不难脱贫致富。

  新甸子乡营盘梁村支书马滟接受记者采访,说:我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原是新甸子乡政府秘书,很想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带领农民们致富。这次我连闯数关,竞争上了县里最贫困的小山村——新甸子乡营盘梁村支书。我们这个村396口人,没一分水浇地,农民们穷得叮当响,我调查了一下市场,呼市的羊肉卖到了9块8毛钱,这里很适合搞秸秆舍饲养羊,山上适合栽种美国大黄杏。我的目标是,三年在村里发展2300只羊,每户农民在山上种植300棵杏树。我算了一下,按照目前杏仁每斤1元的市场价,如果杏树的成活率达到80%,每户就可以增收6000元。我有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一定能够成功。

  记者:老的村支书会有怎样的想法?

  黑老夭乡南夭村老支书张虎虎:以前没有竞争对手,好比百米竞赛就一个人跑,跑快跑慢都是你第一,没意思。有了对手,才有意思。我这人还喜欢抬(方言:竞争)。我是这批新支书中唯一竞选连任的,也是唯一年龄超过50岁的,我在村里当干部已有25个年头了,可竞争上岗签合同拿年薪的事儿还是头一遭。我们村人均收入2000元,在和林格尔县还算高的,我想和自己较劲,更新自己的观念,拓宽自己的思路。我们与华欧淀粉厂签订了1000万公斤的土豆种植合同,还组织村民们外出打工,想在三年内人均增收1500元。

村民积极参与
选民登记
认真填写选票
村民:当好了支书再奖你一万
 
选民投票
统计票数
宣布投票结果


  4月11日,和林格尔县公喇嘛乡丹岱村小学。在一间简陋的教室里,16位村民代表正与新上任的“合同制”村支书常方放商讨发展大计。

  常方放:村里缺水,我现在通过和自治区计委洽谈,把咱们的3000亩荒地交给他们开发,他们的回报是给我们村打8到10眼深水井,咱们负责选好井位,一定要出于公心,不能藏私。我们村1000来人口,只养了90头奶牛,太少了,我们要无偿地划拔土地,吸引投资者到我们村建奶站,发展奶牛。

  常方放:我是县水务局的工程师、公喇嘛乡水管站站长,我竞聘丹岱村党支部书记,目的是想把这个全乡最落后的村发展起来。丹岱本来是个基础不错的村,由于村党支部、村委会受宗族势力、家族势力的干扰,连续两届选不出村委会主任来,村支书也是一个70多岁的老人,怕发展年轻人入党,接了自己的班。村民们幽默地说我们的党员队伍“四个党员三颗牙。”

  常方放:我上任后,正赶上第五届村民委员会选举。企盼着有一个好班子的全村父老,在三个小时的投票中,700多选民有的打着伞、有的穿着雨衣、还有的淋着雨前来投票,真令人感动啊!这次,大家终于选出了一个称心的村委会主任。

  村民代表徐平平激动地对记者说:今年常方放领着我们把这8眼水井打出来,县里给他1万元,我们再奖他1万。

  4月11日上午9时许,记者在大红城村看到,2000多名男女村民象过节日一样涌到了村中心的戏院里,据说这是全村开大会、看唱戏的活动中心。今天,他们将正式投票,选举村委会主任。“合同制”村支书王明正和支部委员们忙着挂会幅、摆布写选票的桌椅。

  村民李进财说:新支书上任第一件事,是按照上级规定减免了88户人家的农业税,这回还算公平,以前该减免的没减免,不该减免的减了。
  
  村民胡三喜说:我们这回经过第一次海选提名、第二次以多数票取两位最终候取人的方式,选出了王维全、赵三牛两个候选人,老主任王维全连干两届,八年了,我们村一点变化也没有,我们想把年轻的赵三牛选成主任,和新支书捆在一块儿把我们这个村闹好。(完)


打印本稿

发表评论

  推荐给朋友:

新华网新闻检索
组合检索 帮助
版权所有:新华网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新华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