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网谈 <<< 往期内容 >>>
   

  特别声明:新华网“焦点网谈”栏目的文章均为独家专访,任何网站、报刊、电台、电视台未经新华网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联系电话:0471-6929422 传真:0471-6919673

建立在百万农牧民利益上的质量保证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 记者 汤计 摄影/任军川

  一年一度的“3·15”又要到了,记者觉得应该写点什么……到底写什么?对了,长年生活在内蒙古草原,还是给国内的乳品消费者讲讲他们熟悉的伊利,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乳业的龙头老大是怎样保证产品质量的吧。

大片的草木樨

  农民:伊利每月给我们开资,谁敢破坏规矩让伊利出点事?

  阳春三月,和熙的春风吹拂着土默特草原。大青山脚下的呼和浩特市榆林镇河南村,一朵朵“黑白花”沐浴着金色的阳光,在庄户人家的小庭院里悠闲地咀嚼着晒干的苜蓿草。“我们村养奶牛起步晩,还没搞人畜分离的奶牛养殖小区。”村委会主任范前恒说。

  河南村有364户人家,1366口人。2001年,伊利和农村信用社给这个村的农民贷款380万元,村民们养了570头奶牛。范前恒说:“2年还贷210万元,尚有170万的贷款债务。今年村委会计划建设一个饲养一千多头奶牛的小区,真正实现人畜分离的科学饲养。”

  河南村的农民养奶牛不到3年,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000多元。村民杨满仓贷款5万元,买了10头牛,2年时间还清了贷款,还多了5头小母牛。他说:“我们村外出打工的瓦匠、木匠,现在都回村养奶牛了。”

  离村3公里处有一个桃园,园里有几间旧瓦房。自从河南村饲养奶牛,村委会就把这处园林改建成了病奶牛隔离区。范前恒说:“都是抗非典学得招儿,牛与人一样免不了得病,为了预防传染病、防止病牛的奶混入好牛奶中,我们搞了个隔离区。”

  奶牛养殖户郭金正在为奶牛添加草料

  记者看到,河南村的隔离区里有3头生病的奶牛,还有一个兽医。“这些牛得了乳腺炎,我们把它们与好牛隔开,派一个兽医专门负责治疗。”村委会副主任梁永生说:“治疗期间牛奶都得倒掉,病好了还要再隔离10天,防止牛奶中含有抗生素残留物。”

  记者惊奇地问:“连治病带排除抗生素残留物,一头奶牛要损失半个多月的奶,农民们愿意吗?”梁永生笑着说:“别用老眼光看农民,消费者关心食品安全,我们关心伊利的安全,伊利要是垮了我们都得完蛋。”村委会主任范前恒说,交好牛奶企业才能生产优质产品,这个道理现在的草原农牧民都懂,谁也不敢为了自家的一点蝇头小利,弄得大家血本无归。

  “3·15”前夕,记者沿着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采访,看到饲养着100多万头奶牛的内蒙古农牧民,爱护名牌企业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呼市赛罕区舍必崖村党支部书记云海中说:“我们村238户940口人,养了2700头奶牛,全村人均纯收入7000多元。”舍必崖村有着20多年饲养奶牛的历史,这里有非常规范的奶牛养殖小区。小区有兽医工作站,每年进行2到3次疫病防治。奶牛都有档案,上面记载着出生日期、父系与母系血统、哪一天搞了哪种疫病防治……奶牛活动场所都用白灰消毒。

  现代化养殖园区的奶牛正在挤奶

  这个村有两个伊利的自动化收奶站,设备是瑞典进口的。云海忠说:“奶牛每天早晨和晚上挤两次奶,农民们按照指定的奶站,赶着奶牛去挤奶。”记者看到,每头奶牛的脖子上都挂着一个象锁头一样的识别器,奶牛顺着通道进入奶站后,奶站的识别器就会与奶牛脖子上的识别器呼应,同时自动检测该奶牛是否患病。挤奶工用热水清洗奶牛乳房,尔后再用手把奶牛的4个乳头挤一遍,才上吸奶器。云海忠说:“头几股奶含杂菌多,不能挤到奶罐里。”

  奶站自动记数,按月给农民发放奶资。“我们是伊利的第一生产车间,伊利每月给我们开百万元奶资。你想想,谁敢破坏规矩让伊利出点事儿?!”云海忠说。

  伊利:产品质量好坏是个政治问题

郑俊怀董事长与液态奶成品库房员工交谈
伊利集团的现代化奶站
伊利集团液态奶生产流水线

  伊利集团的总部座落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由于伊利在中国的崛起,蒙牛等一批“小兄弟”也跟着“大哥大”迅速壮大。统计资料显示,内蒙古的乳品销售额在2003年突破了百亿元大关。

  2003年,自治区产鲜牛奶275万吨,伊利收购了170万吨,销售额创纪录地达到了65亿元。“2003年,伊利给农民发放奶资20亿元,发放购奶牛贷款2亿元。”伊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郑俊怀说:“伊利集团作为全国最大的乳品企业,我们一肩挑着两头——百万农民和亿万消费者的利益,哪一头都得确保!”

  与郑俊怀交谈,他谈得最多的是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他说:“伊利在产品质量上输不起,不能出现丁点疏漏,一旦发生就是一场灾难。”记者在伊利工业园区参观时发现,伊利在产品质量检验上执行的是国际标准,尽管他们可以执行国内部颁标准。郑俊怀说:“我们的产品出厂标准必须按照世界一流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产品质量。”

  伊利工业园区的纯牛奶生产线、冰淇淋生产线、奶粉生产线……禁止任何闲杂人入内,参观者只能在二楼的走廊里隔着玻璃窗看。即使如此,每一个参观者进入走廊时,都得在鞋子上套上特制的套儿、脑袋上戴上特制的帽儿、身上穿上白大褂。为了防止细菌侵入,伊利的牛奶从牛乳房挤出到进入车间加工,始终处于摄氏零度以下的保存状态。“我们收购牛奶,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规定的杂菌含量进行检验。”伊利集团原奶事业部经理、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郭顺喜说:“2000年7月,我们在每天的例行质量检验中,发现有60吨鲜奶杂菌数量超过了国际标准,但符合部颁标准,请示郑俊怀同志,郑总的答复很简单:伊利的产品质量标准只能有一个,绝对不能有双重标准!于是,我们把60吨奶子全部倒掉了。”

  前几年,国内乳品市场利乐包纯牛奶走俏,许多业内或业外投资者纷纷投资乳品业,但纯牛奶生产不象饮料,原料兑上水就能出产品,牛奶得从牛身上挤出来,没有奶源基地牛奶从何处来?不少企业便投机:从国外进口奶粉再加工还原成鲜奶。面对这种市场冲击,郑俊怀坚定地对集团管理层讲:“别的企业这么做我管不着,但伊利绝不走这条损人害己的路!伤害消费者就是伤害我们自己,伤害自己就是伤害百万农牧民,这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内蒙古社科院牧经所研究员暴庆五说,伊利的领导层把产品质量的好坏,看成是严肃的政治问题,这就是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路领先、步步登高、成为老大的秘诀。


  政府:乳品企业在质量问题上输不起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内蒙古青山乳业公司在市场竞争败下阵来,不仅拖欠了农民大笔奶资,而且连续几天没有收购农民的牛奶。呼市郊区的上千农民牵着奶牛,赶着送奶小车浩浩荡荡地进入市区,包围了市政府——愤怒的农民把雪白的鲜奶泼进了市政府的办公大楼……

  “当然,后来伊利兼并了青山乳业,解决了这一问题,但至今想起来心惊呐!”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吕慧生说:“乳品企业不象生产饮料的企业,今天市场卖的少可以少生产,乳品企业不行,它的背后是百万农牧民,每天必须收购奶子,一天不收奶牛憋疯了,两天不收人憋疯了……所以,乳品企业在质量上输不起!”

  自治区主席杨晶说,内蒙古自治区去年生产了275万吨鲜奶,今年的目标是380万吨鲜奶。我们一方面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通过发展奶牛业使全区的农牧民奔上小康路,龙头企业的产品质量时时刻刻牵挂着我的心。

  内蒙古的奶牛业,在龙头企业的拉动下,正处于高速成长期。十年前,自治区的奶牛存栏仅46万头,到2002年末增至98.4万头,去年一年增加了近34万头。其中表现最“极端”的一个地区是包头市,过去两年,全市奶牛由不到2万头增至21万头。据自治区农牧业厅介绍,如今的内蒙古草原,东起呼伦贝尔草原西至八百里河套,沿北纬40度线两侧分布的10个盟市,奶牛饲养业在迅猛崛起。

  因此,内蒙古的奶牛业不仅牵挂着自治区领导的心,也牵挂着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心。去年,内蒙古的乳制品运输出现了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紧急指示铁道部,为内蒙古自治区每天增加两列运送牛奶的专列,开往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呼和浩特铁路局局长郑明理说:“为乳品企业特设牛奶专列,建国50多年来从未有过,为什么?为了百万农牧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啊!”

  伊利集团公司总裁潘刚说:“伊利作为中国最大的乳品企业,面对百万农牧民和亿万消费者,我们深深地感到肩上的担子有多沉。为了确保产品质量,郑俊怀同志甚至到了逢会必讲食品安全。”(完)

新华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华社和新华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华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华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新华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