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华网内蒙古频道>>焦点网谈 欢迎访问新华网 新华网 全球新闻网  

声明:
  新华网内蒙古频道“焦点网谈”栏目的文章、图片均为独家采访。如有媒体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联系电话:(0471)6929422、6957173
传  真:(0471)6963070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董必武

  文 字:李泽兵、李 洁
  摄 影:王晔彪、建 生

  制 作:安玉宏


昭君与昭君文化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在阴山脚下、黄河岸边的塞外青冢昭君墓,一进门的汉白玉石碑上镌刻着董必武副主席1963年《谒昭君墓》一诗。中国·呼和浩特第四届昭君文化节8月在这里拉开大幕,参加文化节的许多游客都在此驻足留影。
  昭君,本名王嫱,字昭君,出生在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香溪河畔平民之家。因人才出众,选入皇宫,元帝时为待诏掖庭。据史料记载,公元前33年,西汉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入朝见汉元帝,表示“愿婿汉氏以自亲”。王昭君为巩固汉匈团结而自愿前行。呼韩邪单于认为她给人民带来安宁,封昭君为“宁胡阏氏”,即给匈奴人带来和平安宁的皇后;汉元帝也坚信和亲会给汉王朝带来和平,所以改年号为“竟宁”,取意边境安宁。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出土西汉末年印有“单于和亲”、“单于天降”、“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吉祥语句的瓦当、鸳鸯砖。这一方面表达了匈汉人民对结束民族纷争、走向和平安定的期盼,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对昭君出塞的普遍认同和颂扬。
  “汉武雄图载史册,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昭君出塞结束了匈汉历史上150多年的战争状态。
  西汉时期实行的和亲政策,是汉匈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变化消长的产物。西汉初期,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力量十分强大,控制着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到辽河、西逾葱岭的广大土地。公元前200年,匈奴骑兵南下深入到今天的晋北一带,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抵御,被冒顿单于精兵40万人围困于平城白登山,后用财物厚贿单于阏氏才得以解围。史料记载:“高祖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
  到汉武帝时,汉王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大增,于公元前133年开始,发动漠南、河西、漠北三大战役,大败匈奴,从此“漠南无王庭”。公元前60年以后,匈奴内部发生矛盾,先有五单于争立,后有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的对抗,呼韩邪单于在斗争中失败,南下投归汉朝,并自愿与汉室和亲。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女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呼韩邪单于与汉朝立下盟约:“自今以来,汉与匈奴合为一家。”昭君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塞和亲,成为两个民族之间真诚友好的“和平使者”。
  《后汉书》中形象地记载了昭君出场的情景,“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而没有人像王昭君这样被后人纪念,为之树碑立传。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从胡俗”,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复株累单于,并与之生下二女,母女几代人为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呼和浩特地区民族团结的历史上,只有明朝的巾帼英雄、深明大义的蒙古族顺义夫人三娘子可以与她媲美。
  据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
  1953年,周恩来总理以呼和浩特生产的"昭君黄酒"宴请中外客人时,希望中国出现更多的“当代昭君”。40年前,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应乌兰夫主席的邀请赴内蒙古自治区考察,在其研究报告《内蒙访古》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掉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古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在中央、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从1999年开始,以“弘扬昭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为中心的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一年一度举办起来。今年8月2日第四届昭君文化节开幕,历时15天,共包括文艺、旅游、经贸、理论研究等28项活动。昭君文化为首府文化的增加了丰厚的历史底蕴,昭君文化节也成为呼和浩特走向世界、展示形象的平台和名片。

和平使者的新使命

  “绝塞埋香骨,千秋不朽名。”著名社会学者费孝通先生曾经这样赞扬王昭君。两千年前,王昭君以“和平使者”的身份出塞和亲;两千年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正是借王昭君的“不朽名”作为城市对外交流合作的“名片”,许多企业也将这位昔日的“和平使者”当作打造品牌和商誉的“形象大使”。
  三年前,河南省政协组织的一个专家、企业家代表团到内蒙古自治区考察,发现昭君品牌在内蒙古自治区具有根深地固的亲和力和号召力——首府呼和浩特最早的涉外酒店叫“昭君大酒店”,最好的中音马头琴叫“昭君马头琴”,最早的高档住宅叫“昭君花园”,最早的药用黄酒叫“昭君黄酒”,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集团叫“昭君集团”……等等。考察团中一位由美国归来的工商博士提出:花1亿元买断“昭君”品牌,因昭君品牌的无形资产早已过亿,而且难以估价,所以未果。
  为什么内蒙古自治区各类企业要以昭君形象给自己定位,竞相注册昭君商标和商号呢?昭君大酒店总经理云文广告诉记者,经过长期发展和积累,内蒙古地区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昭君文化,底蕴深厚,千年不衰。他们要用昭君精神创建自己的企业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显示出昭君文化的时代价值。
  昭君大酒店的“和亲门”,是一座采用中国古典建筑风格搭建,象征吉祥和民族大团结的牌楼,使远道而来的宾客想起昭君出塞的故事。前厅正面墙壁上是一幅“队队毡车细马,簇拥阏氏如画”的单于迎亲场面。酒店还形成了一套吃住、购物的系列服务。
  高明的企业家更是在激烈的商战中,打起了昭君牌和文化牌。内蒙古伊利集团如今已是中国乳业第二大企业,然而在七八年前,它还是乳制品加工企业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兄弟。
  谈起当年用昭君文化实现企业战略意图的“借东风”这出好对来,伊利集团董事长郑俊怀依然津津乐道。1994年9月10日,在呼和浩特市政府领导的带领下,内蒙古伊利集团以“昭君归故里,伊利送深情”为口号,将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队开到了王昭君的老家湖北省武汉市,百万支雪糕免费送给武汉市民品尝,让这对相距千里的“亲家”格外“亲”起来。伊利集团也“润物细无声”地拿下了武汉市场,为实现“打过长江去,占领全中国”的市场战略目标,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如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乳产品进入了全国30多个省市区。这次南行壮举成为内蒙古企业第一例借昭君文化将产品推向全国的精典商战实例。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本届昭君文化节28项活动中有10多项是经贸洽谈活动,从中衍生出的会展经济成为呼和浩特的新经济现象。其中呼和浩特2002'经贸洽谈会以内蒙古自治区参与西部大开发为切入点,选择了7大类48个项目,一经推出就引起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和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省市与会客商的关注。经贸洽谈会上共谈成签约项目55项,总投资达30.32亿元,协议引资21.9亿元,其中参加签约仪式的25个重点项目总投资为17.1亿元,协议引资额16.1亿元。项目涉及生态园区开发建设、医药和蒙药开发、纺织服装生产、工业生产等领域。
  呼和浩特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王琦副局长说,与前几届昭君文化节经贸洽谈会相比,往年的洽谈项目多为房地产开发,本届则以工业建设项目为主导,投资额在5000万到1亿元的项目占的比重较大。这些项目中,玉泉区政府同马来西亚青创会、雅迅商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在裕隆工业园区创建马来西亚青创园合作备忘录》,成为一大亮点。这个占地2000亩的园区以工业为主,同时发展旅游、商贸、环保等相关产业。马来西亚青创会会长涂鸿棠博士对记者说,两个多月的考察,使他们认识到,呼和浩特是一片尚未开垦的投资热土。而昭君文化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飞入寻常百姓家

  金秋八月的青城,歌如潮,花如海,人如织,一片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昨天晚上,家住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文化宫街的王秀芳女士带着女儿在新华广场观看了“崇尚文明、爱我青城”消夏晚会,5岁的李云洁手里拿着一面印有“单于和亲”字样的黄色三角小旗随着乐曲蹁蹁起舞,母女俩和广场上的数万人群一道,尽情享受昭君文化节带给他们的喜悦和快乐。随便找一位市民聊天,都会感受到话语中浓浓的昭君情缘。
  为什么王昭君能够如此受人爱戴呢?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郝诚之先生说,这有其时代历史背景,也在于昭君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昭君出塞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她从良家子到奇女子,从后宫待诏到友好使者,从笑离皇宫到活在亿万人心中,从出塞和亲到传播先进文化,表现出一个弱女子过人的胆识和牺牲精神。“莫道娥眉无志气,不将颜色媚君王”,她为巩固和加强汉匈两个民族的团结友好立下了千秋不朽的历史功绩,令后人敬仰。
  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自1999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四届,而且一届比一届规模大、水平高。第四届昭君文化节以“青城与世界同行”为主题,突出了开放性、群众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在文化节期间,推出了万头奶牛选美大赛、国际民间艺术节、昭君文化理论研讨会、国际企业创新论坛城市产业发展高峰会议、走进阴山全国青少年夏令营活动、昭君墓民俗文化活动、青城狂欢夜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全市240多万群众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据了解,共有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蒙古、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友好人士和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广西、宁夏、湖北等省市区的10多个友好城市的代表参加了本届昭君文化节,8个国家的艺术表演团体汇聚青城,带来了和平的声音,带来了世界民族交流合作、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
  呼和浩特市市长柳秀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早以南北朝《敕勒歌》和悠久的草原文化而闻名,但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特色文化的角度看,她以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构成了最有亲和力的人文环境和投资环境,其中2000年前的昭君出塞、匈汉和亲是最令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历史。昭君文化已成为呼和浩特市首府文化的标志性文化载体。王昭君作为特殊的形象大使,已成为呼和浩特各族人民“以和为贵,以亲为荣”的历史见证和城市名片,也是呼和浩特市形成核心竞争力和持久竞争力的重要精神支撑。

从草原走向世界

  以“青城与世界同行”为主题的中国·呼和浩特第四届昭君文化节,通过多种方式成功地进行国际交流,让世界了解了呼和浩特,也让昭君文化从内蒙古走向了世界。
  2000年七八月间,中国太平洋学会、台湾中国餐饮学会、中国印刷学会共同举办了“海峡两岸中华五千年文化暨寻根访祖”活动,坚持到内蒙古自治区参观考察了昭君墓等名胜古迹。一位台湾学者说;“中华各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家庭的成员。和则双利,分则两害。恐怕这就是中国特色,这就是历史结论。”
  昭君文化不但得到整个中华民族的认同,还引起了国外学者和友人的关注。作为本届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的国际民间艺术节,今年已是第二届了,吸引了来自马来西亚、葡萄牙、韩国、泰国、俄罗斯、以色列、蒙古等国的民间表演艺术团体,他们以“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在呼和浩特市区主要干道进行民间艺术大游行,并在广场、昭君墓、乌兰夫纪念馆和武川县进行慰问演出。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接轨,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它向世人表明:呼和浩特市是一座对外开放的城市,是一座各民族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城市。
  青城人民既能在家门口看到外国艺术家的精彩表演,各国的艺术家们也为青城人民的热情和质朴所感动。泰国演员尼鹏用摄像机拍下了艺术节场里场外的情景,说回家后一定要让家人和朋友都认识和了解呼和浩特。葡萄牙民间歌舞团的姑娘们说,这里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都引起了她们浓厚的兴趣,她们要把青城的明信片寄给葡萄牙的友人们,让他们也欣赏一下呼和浩特美丽的风光。
  昭君故事不但为中华大地家喻户晓,在越南、朝鲜、日本也广为人知,尤其近年在法国等欧洲国家日益引起重视。很多国家都出现了昭君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和研究论著。在第四届昭君文化理论研讨会上,日本剧作家协会会员、千叶县木偶剧协会理事宇野玄二先生以《我心目中的王昭君》为题,讲述了他10多年来的“昭君情缘”。这也是昭君文化理论研讨会举办以来,第一次有外国友人登台讲演。据悉,明年还将召开昭君文化国际理论研讨会。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拉斯维加斯市,一位名叫托马斯·泰德的市长先生,在今年6月7日中央电视台四频道播出的“让世界了解你”大型互动的国际交流节目中明确表示,自己愿意成为王昭君式的“和平友好使者”,愿意以这样的历史人物为榜样,促进中美文化及经济的交流。可见,昭君文化的影响已飘洋过海了。
  周扬同志有过这样一段高见,他说:“世界任何国家的伟大文化无不带有本民族的鲜明的特色和独创性。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或者说正因为是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
  以研究北方少数民族著称的内蒙古大学林干教授认为,昭君文化作为中国先进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最主要的一点是反映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以亲为荣”的民族凝聚力。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国际性区域间的纷争仍不断出现,世界仍不太平。而国际纷争的原因虽很复杂,但民族问题却是重要原因之一。故以扮演民族友好使者角色的王昭君,不仅受到中华各族人民的极大敬仰,而且也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各族人民的普遍重视和欢迎。在世界历史上,哪一个民族内部不团结,或哪一个多民族国家中的各个民族彼此互相敌对,其后果必然招致本民族自身的削弱或受到外国、外族的欺凌。故昭君文化的研究和弘扬,其意义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


打印本稿

发表评论

  推荐给朋友:
   

新华网新闻检索
组合检索 帮助
版权所有:新华网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新华社网络中心